初中生物

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酸雨、温室效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化学污染等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宄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而人类的活动使二氧化碳的排数量不断增加,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使人们过上绿色、低碳的生活呢?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倡导"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1)在世界环境问题中,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一氧化碳
D. 二氧化氦

(2)为了响应"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号召,你是怎么做的?(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条即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每空1分,共9分)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材料二:PM2.5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PM2.5是1到2.5微米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哮喘复发。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都会有影响。”
材料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材料四:很多人为应对PM2.5的污染,选择戴口罩。据专家介绍,即便是医用口罩,防护作用也是有限的,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而街上流行的时装口罩就更别提了。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材料五: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我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其所在的城市某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肺泡适于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有助于扩大进行____的面积。肺泡外还包绕着丰富的____,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____构成,吸进的PM2.5的空气中的部分物质会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这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____相适应的观点。
(2)哮喘是一种过敏反应,PM2.5中的有害物质使有哮喘史的人再次发生哮喘,因此PM2.5中的某些异物相当于免疫学中所说的____
(3)材料五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____,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
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2014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的纪念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一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速度惊人,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导致了扭曲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发展效果.一些地区空气质量明显下降,雾霆天气和PM2.5经常严重“爆表”;一些城市水质资源加速恶化,不仅难见河湖水生动物,甚至饮用水源都频繁遭受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那就是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姜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请你根据以上资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写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例如:①邵阳市市区﹣﹣城市生态系统;②农村梯田﹣﹣农田生态系统;③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④城步南山牧场﹣﹣草原生态系统;⑤资江水城﹣﹣淡水生态系统;⑥邵阳县双江口拟建的湿地生态公园﹣﹣湿地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3)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蝗虫→青蛙→蛇.若该生态系统存在有毒物质,则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4)目前许多城市"雾霾"严重,下列四项中,不会引起"雾霾"的是

A. 汽车尾气 B. 工业废气 C. 燃放烟花 D. 城市绿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建设两型社会,营造绿色宜居家园的绿化中,移栽大树时常采用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剪去大部分枝叶;树干捆上稻草绳;盖上防晒网;种植时用几根打孔的大塑料管通往根部;在树根培上厚土层,并用三角架固定;必要时可像医生给病人输液治病一样,给树木输送各种营养液、杀虫剂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剪去大部分枝叶,树干捆上稻草绳;盖上防晒网,从而大大减弱了树木的,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树木成活率。
(2)移栽时用几根打孔的大塑料管通往根部,让根部更加通风透气,有利于根细胞进行作用。
(3)给树木输送各种营养液,其中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根细胞的和生长,尽快长出新根。
(4)栽种众多的绿色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的含量。
(5)"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的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从而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两条来和大家分享)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2012年3月27日,你参加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吗?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
(2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        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           的平衡
(3)吸烟不仅违背了“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4)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举两例即可)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的材料及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权威部门统计: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2~1.8亩,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5.5亩;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21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人的高峰,人均占有耕地将下降到1.1亩,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左右,均临近国际上一般承认的警戒线……

(1)描述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特点是________       ___。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不断提高和             不断改善,导致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及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_____                   ______
(3)人口过度增长容易导致                       等诸多资源环境问题。
(4)人口过度增长,也给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诸多的影响:过多的人口会大量消耗            ,给社会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犯罪增多、                        等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5)根据我国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我们必须要_______ __ ________   _____。因此,我国把                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哪些对环境保护不利,应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市郊农田近几年两栖动物青蛙的数量统计数,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从1998年到2000年,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田青蛙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请你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是什么?
(2)青蛙是农田害虫的天敌,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请你帮助农民制定保护青蛙的计划。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极地臭氧层空洞…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唤要求各国政府和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同时联合国系统为推进保护进程做出贡献.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世界主题为“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点出了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紧迫性.中国主题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意指二氧化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倡导人们过上绿色、低碳生活.
(1)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2)下列行为中不利于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尽量少用塑料袋 B.随手关闭电器电源
C.大力植树造林  D.使用一次性筷子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回答
沙尘暴在我国主要由冷空气南下,大风卷起尘沙所致。森林植被等的大量砍伐以及草原的过度放牧,促进了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沙尘暴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体健康,主要引起              系统的疾病,该系统由呼吸道和          组成。
(2)分析以上资料,请你为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提出建议                              
                                                   。(至少两点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家全面研究了某稳定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的繁殖发育及种群的数量情况,发现该动物的繁殖无季节性变化,种群各年龄期成活数为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动物是一种名贵的药用动物,单靠野外采集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易造成过量捕获。现已成功开发人工养殖,并能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根据图1所提供的信息,请你给养殖场提供一条有价值的建议。
⑵为了提高该动物的产量,又不影响动物的药用品质,科学家选择了某省大片山地(原无此物种)引种放养。引种后该动物种群有多种发展可能,如图2所示。在较长的时间内A--E中不可能出现的是哪一种情况?为什么?
⑶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可以把江苏省的人口作为一个种群来研究。请将人类与题中动物种群特征作一比较,在图3中画出现在江苏省人口数量与年龄关系的曲线。(注意:人口数量和年龄都为相对值,不必写出具体数据,但曲线形状必须合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随着大量富含氮(N)、磷(P)等元素的生活污水被排放进太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湖内的蓝藻等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形成水华。使得太湖湖水变臭,鱼虾无法生存,很多水生生物灭绝。目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湖泊超过70%。近年来,政府加大治理力度,除减少污水的排放,推行无磷洗涤剂等措施外,还大量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鲢鱼等,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材料二 近几年,由于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导致世界各地农作物大量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
1.在资料一中,太湖属于淡水生态系统,它是由太湖水域和                             
共同组成。过度排放污水,使太湖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的。
2.在资料二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在生物圈中,该气体的过度排放已超出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                    平衡被打破。
3.无论水华现象还是温室效应,都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所致。结合生活实际,除资料中提到,试举两例减少或降低上述现象的做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巴比伦王国曾经济繁荣,显赫一时,该国森林繁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
优越。但由于人口剧增,毁林开荒,结果造成了 水土流失,河道阻塞,连年洪水成灾,终于使土壤沙漠化,盐渍化,后终使该国成为一片废墟。
(1)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废墟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2)要想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打农药可抗虫,少吃化肥也长壮,仅用雨水照样活”的“绿色超级稻”你听说过吗?
作为全球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而水稻用水占了全国总耗水量的一半以上。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耗水量不断增加等等,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科学家启动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数据库。科学家们研究每个基因的作用,进而培育出高产抗病的“超级水稻”。2008年,上海科学家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的“绿色超级稻”已经在全国一些地区推广种植。
(1)作为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的营养储存于水稻种子结构的      中。
(2)施用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因为化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   )
  A.无机盐   B.有机物     C.水        D.二氧化碳      
(3)“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说明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积累,最终将危害
      的健康。
(4)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5)科学家利用水稻基因数据库培育多品种水稻,实际上这是          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6)你认为,“绿色超级稻”的推广种植,对环境保护有什么积极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生物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