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末端位于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A和C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___(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5)实验室制备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若是用D收集CO2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
在学习“石灰石和钟乳石”时,小明和老师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组对比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小明 |
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如图1所示),2分钟后,把它投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 |
酚酞溶液不变色 |
老师 |
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如图2所示),2分钟后,把它投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 |
酚酞溶液变红 |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实验现象说明石灰石灼烧时没有反生化学反应,其本质原因是 ;
(2)老师的实验中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 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3)若老师实验时夹持的石灰石质量为10克,灼烧完全后剩余固体为5.6克(所含杂质在灼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为 mol;
② 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1)实验(如图1所示):烧杯 (填序号)中溶液会由无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如图2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说明理由 。
王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王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文字表达式 |
取一只250 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燃着的石蜡插入集气瓶中 |
石蜡燃烧得更旺 |
文字表达式I |
表中,文字表达式I是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 。
(3)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
①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② |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
/ |
/ |
③ |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 mL。 |
收集200 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
④ |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 |
⑤ |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进行操作I |
现象I |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
表中,操作I是 ;现象I是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B中剩余水体积/mL |
100 |
42 |
39 |
41 |
38 |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
【实验反思】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小明参观某养鱼池时,好奇地发现农民向养鱼池撒一种叫做过氧化钙的淡黄色
固体,用来增加鱼池中的含氧量。小明刚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于是他想可否用过氧化钙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过氧化钙可否用于制取氧气?
【查阅材料】部分内容如下:过氧化钙(CaO2)室温下稳定,在300℃时分解生成氧气,可做增氧剂、杀菌剂等。
【猜想与验证】
小明依据上述材料,提出猜想Ⅰ: ,然后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主要过程 |
检验装置气密性。 加入过氧化钙于试管中,加热,导管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收集满一瓶气体。 ④ 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检验气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明联想到农民用过氧化钙增加鱼池中的含氧量,提出猜想Ⅱ。
猜想Ⅱ: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可制取氧气
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 加入过氧化钙和水后,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在导管口几 乎收集不到气体。该装置放置到第二天,集气瓶只收集到极少量 气体,振荡试管后仍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 |
【实验结论】不能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取氧气。
【分析与反思】
①虽然没有快速收集到大量氧气,但由此实验现象,小明认为农民用过氧化钙做增氧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希望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使该反应加快,你能帮他提出建议吗?你的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还需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一;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二。由实验I两个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 。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也有同学认为是烧杯壁上的某种物质掉落到B烧杯中产生的,请设计实验验证: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还设计了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如图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如下:
①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
【实验反思】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始终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
【实验改进1】
I.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设计右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食盐水和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II.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烧杯中水的体积 |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
|
体积/mL |
80.0 |
54.5 |
126.0 |
【交流表达】(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消耗的水的体积忽略不计,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猜想与假设】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某同学对最终生成的铁锈的主要成分作出猜想:
(Ⅰ)氧化铁(Ⅱ)碳酸铁,你认为猜想 (填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改进2】
使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装有足量铁粉、活性炭粉的浸有食盐水的纸袋,封闭。
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一定距离,关闭弹簧夹。
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计算】铁的氧化物有多种,116g四氧化三铁与多少g氧化亚铁(FeO)中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评价】与燃烧红磷法相比,用改进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①氧化铜是否也能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好?
【查阅资料】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的金属氧化物是 。
【设计并完成实验】Ⅰ.将3.0g氯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
Ⅱ.将3.0g氯酸钾与1.0g二氧化锰均匀混合加热
Ⅲ.将X g氯酸钾与1.0g氧化铜均匀混合加热
【实验现象分析】Ⅲ中X的值应为 ,实验Ⅰ和Ⅲ比较可证明 。将实验Ⅲ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1.0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和Xg氯酸钾混合加热,现象与实验Ⅲ相同,这些步骤是为了证明氧化铜在该化学反应前后 和 都不变。
【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实验Ⅲ中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实验反思】实验Ⅱ和Ⅲ对比的目的是 。
【提出问题】②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有何影响?
【设计并完成实验】利用图甲装置探究“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的影响”,实验中为3%H2O2溶液,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
【讨论交流】(1)图乙是“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
(2)当用“3%H2O2溶液8毫升与不同质量的MnO2混合”时,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曲线。曲线的斜率显示,当MnO2的用量增加到0.08克时,分解速度达到实验要求。在此实验条件下,若MnO2的质量有4克(一药匙),就能使下图 (填字母)烧杯中所装的3%H2O2溶液,其分解速度最接近实验要求。
实验一 小红在完成了对蜡烛生成物的探究后,她继续探究了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请你帮她完成下表:
猜想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天然气燃烧后有水生成 |
1.点燃天然气, 并观察现象。 |
|
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物中有水 |
天然气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
2. ,并观察现象。 |
|
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
实验二下图是小刚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1)烧杯A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烧杯的作用:作 实验。
小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
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小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取一只250 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一小块燃着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 |
木炭燃烧得更旺 |
化学方程式I |
表中,化学方程式I是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 。
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250 mL 集气瓶)
【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
①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② |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
|
|
③ |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 mL。 |
收集200 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
④ |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
⑤ |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进行操作I |
现象I |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
表中,操作I是 ;
现象I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B中剩余水体积/mL |
100 |
42 |
39 |
41 |
38 |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
【实验反思】
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充当的角色”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
资料:I、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
II、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
探究活动一:二氧化锰能否改变氯酸钾受热分解的速率
(1)取适量的氯酸钾于试管中,将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较长的时间后,木条复燃,说明氯酸钾受热能产生氧气,但是反应速率较 (“快” 或“慢”);
(2)取适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二氧化锰,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二氧化锰受热 (填“能”或“不能”)产生氧气。
(3)取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于试管中,加热混合物,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迅速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 (填“加快”或“减慢”)氯酸钾受热分解的速率。
探究活动二:氯酸钾受热分解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4)为了验证氯酸钾受热分解前后二氧化锰质量是否改变,某同学设计方案如下:
①溶解剩余固体的水要足量,目的是使 (填物质的化学式)全部溶解。
②组装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可以使过滤速率 (填“快”或“慢”)一些,滤纸边缘要 (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 过滤时,要用 (填仪器名称)引流,防止浊液洒出、冲破滤纸;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 (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滤液浑浊;漏斗末端应该紧贴烧杯内壁,目的是 。
ƒ滤渣经过洗涤、烘干后称量,发现两次称量的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
(5)请写出验证“氯酸钾受热分解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的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综合探究活动一、二的结果可知: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充当 ”(“反应物”、“催化剂”或“生成物”)。
【反思与交流】上述实验中的滤渣若没有洗涤就进行称量,称量的质量会 (“偏大”、“不变”或“偏小”) 。
小强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鱼塘边时,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鱼塘中顿时产生大量气泡,经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请你与小强共同探究。
【查阅资料】CaO+H2O→Ca(OH)2。
(1)为研究鱼塘中大量气泡是何种气体所致,小强使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由此可知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过氧化钙的目的是 ,仪器a的名称 。
(2)通过请教老师小强得知过氧化钙与过量水反应除生成上述气体外还会生成一种含有钙元素的化合物。开始小强假设该产物为CaO,但通过思考他很快否定了原先的假设,并重新假设生成的含钙产物为Ca(OH)2。
请解释小强否定原假设建立新假设的理由: 。
(3)小强通过实验证明了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确有氢氧化钙生成,请写出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
(4)小强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由此他还得出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小明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发现火焰中不同区域的明亮程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可燃物的种类及组成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2)蜡烛主要由石蜡制成,石蜡是石油炼制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主要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不唯一,其化学式通式为CnH2n+2 ,通式中碳原子数n = 18~30。
(3)碳氢化合物在常温时的状态如下表所示。
物质名称 |
化学式 |
常温时的状态 |
丁烷 |
C4H10 |
气 |
戊烷 |
C5H12 |
液(油状) |
癸烷 |
C10H22 |
液(油状) |
十八烷 |
C18H38 |
固 |
二十四烷 |
C24H50 |
固 |
(4)多数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会分裂为碳原子数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碳(黑色固体)和氢气。
【实验探究】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I |
探究哪一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 |
|
Ⅱ |
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
点燃一根较粗的蜡烛,取一根一端为尖嘴的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火焰的焰心处,然后在尖嘴一端导管口用火柴点燃 |
导管口处出现火焰 |
III |
继续探究焰心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
点燃一根蜡烛,用一把带有手柄的小刀,将刀尖伸入火焰中最暗的部分,即焰心处,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却,观察刀尖处的现象 |
冷却至室温后,刀尖处有油状液体和固体物质 |
IV |
|
用镊子夹住一片白瓷片,将瓷片伸入火焰中最明亮的部分,即内焰处,观察现象 |
白瓷片表面迅速变黑 |
【分析和讨论】
(1)实验I中的实验现象为 。
(2)通过实验Ⅱ,你能分析出焰心处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实验III中,冷却后小刀表面的油状液体可能是 (填物质名称),生成油状液体的原因是 。
(4)实验IV的目的是 。
(5)分析实验IV中的现象,可推断出蜡烛火焰内焰处的物质中含有 (填物质名称),由此分析内焰处最明亮的原因是 。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以下做法不合适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B.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4)芳芳认为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而婷婷认为只有化学变化,你同意_______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提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 空气的体积 |
反应前注射器 中空气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 中气体体积 |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25mL |
15mL |
9mL |
_____________ |
(2)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