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 C a C a 2 + 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
C.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应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
D.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微观粒子,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分子也不能再分
B.氢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都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C.各种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化学性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某同学所做的以下四个推断正确的是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空气中含有氮、氧、氢等元素所以空气是化合物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的变化都是燃烧
D.物质与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氢气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
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B.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时,溶液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C.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B.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验纯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故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故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故所有原子都由这三种粒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分子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B.图中所示微粒构成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H2 + O2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②通过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均可制得二氧化碳
③凡均一、稳定、透明、澄清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④棉花、羊毛、塑料和天然橡胶等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pH值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C.涤纶和羊毛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鉴别 D.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理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微观粒子,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分子也不能再分
B.因为氢气和氧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氢气前都要验纯
C.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宏观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都是电中性的原子或分子
B.利用化学方法,我们可以制造出新的分子,但不能制造出新的原子
C.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D.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等反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
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
加入水的体积
加入水的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
200 mL
15℃
a(待记录)
2
           
50℃
b(待记录)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小木条熄灭,证明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则其他碳单质也是由碳原子构成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由于CO也有可燃性所以CO点燃前也要检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