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
B.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桌上 |
C.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
D.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某物质质量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 |
B.将一定质量的红磷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
C.将一定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
D.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
如图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目的是
A.为了检验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
B.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
C.为了提高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
D.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B.②在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
C.③向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固体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 B C D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
C.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 |
D.生锈的铁钉与稀盐酸反应 |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先把试管取下,再熄灭酒精灯 |
B.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C.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
D.先熄灭酒精灯,再把试管取下,最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在抢救病人时常常用钢瓶储存的氧气给病人输氧。你估计该氧气的制取方法是( )
A.分离液态空气 | B.高锰酸钾分解法 |
C.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法 | D.氯酸钾分解法 |
在下列叙述的短线上,只能填“或”,不能填“和”的是
A.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
B.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使可燃物跟氧气接触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C.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要有沉淀生成、有气体放出有水生成 |
D.工业炼铁用一氧化碳铁矿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 |
医务人员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伤者处理伤口时,伤口上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 |
B.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
C.只有二氧化锰能够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 |
D.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性质都保持不变 |
B.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
C.实验结束后,剩余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
D.过滤操作中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液体,也可加快过滤 |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了,下列四种解释中合理的是。
A.加热时,没有预先对试管预热就直接加热试管的底部 |
B.加热时间过长 |
C.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撤酒精灯 |
D.试管没有冷却,就去用水冲洗试管 |
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 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A.MnO2 | B.H2S | C.稀盐酸 | D.NaHCO3 |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 |
B.化学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
C.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
D.可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A.先把试管取下,再熄灭酒精灯 |
B.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
C.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
D.先熄灭酒精灯,再把试管取下,最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