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事实验证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能力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充气包装的成分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实验步骤的探究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基本的实验技能
用于加热的仪器
测量容器-量筒
称量器-托盘天平
加热器皿-酒精灯
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分离物质的仪器
量气装置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物质的溶解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蒸发与蒸馏操作
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玻璃仪器的洗涤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气体的净化(除杂)
气体的干燥(除水)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
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
证明碳酸盐
证明铵盐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化学的基本常识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化学的研究领域
化学的用途
绿色化学
蜡烛燃烧实验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
有关化学之最
化学常识
身边的化学物质
地球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组成的测定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用途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收集方法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常见气体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毒性
探究氧气的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水与常见的溶液
电解水实验
水的组成
水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合成与氢气的燃烧
水的净化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硬水与软水
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常见的溶剂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的质量分数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金属与金属矿物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铁的冶炼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生铁和钢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铁锈的主要成分
金属资源的保护
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酸的化学性质
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碱的化学性质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酸碱溶液的稀释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酸碱盐的应用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常用盐的用途
盐的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化肥的简易鉴别
铵态氮肥的检验
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纯碱的制取
酸碱盐的溶解性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
酸、碱、盐的鉴别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物质的简单分类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微粒构成物质
物质的微粒性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认识化学元素
元素的概念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元素组成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合价的概念
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的概念
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氧化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还原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石油的组成
石油加工的产物
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海洋中的资源
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燃烧和爆炸实验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氢气的爆鸣实验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塑料及其应用
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
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合成纤维及其应用
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
白色污染与防治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化学物质与健康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均衡营养与健康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加碘盐的检验
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毒品的危害性及预防
药品的分类
家庭常备药品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
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无土栽培

某学习小组对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活动一:用酸碱指示剂探究酸与碱反应的过程。

【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方法与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3mL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1、2滴酚酞溶液

  

加入稀盐酸后,NaOH溶液中   (填离子符号)浓度减小,进而证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向上述溶液逐渐滴入稀盐酸,振荡

溶液刚好褪色

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2滴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振荡后,再次滴入微量稀盐酸,振荡

  

(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   g。

(2)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序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A.MgCl 2溶液

B.稀H 2SO 4

C.AgNO 3溶液

D.Ba(OH) 2溶液

实验活动二:用变色硅胶验证酸与碱反应生成了水。

【查阅资料】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2】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讨论与交流】

(3)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小芳认为【实验2】不严密,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来源:202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探究题
  • 难度:中等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搅拌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教材上借助酸碱指示剂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判断该反应的发生呢?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小明认为白色沉淀是NaCl与AgNO 3反应生成的,于是得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

【实验探究二】小亮同学取一定量的稀盐酸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并用pH计精确测量烧杯中溶液的pH,绘制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小亮根据溶液pH的变化,推断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讨论交流】(1)针对两位同学的实验探究,老师认为小明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小亮的实验中,当实验进行到10秒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该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碳酸钠②氧化铜③硫酸铜 ④镁

(3)从图1的曲线中得知,当实验进行到   秒时,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

【拓展延伸】老师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测定溶液的温度,绘制出溶液的温度随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看,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吸热"、"放热").

【反思评价】有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有的中和反应有沉淀生成或固体物质溶解的现象.请写出一个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2016年湖北省潜江(天门)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探究题
  • 难度:中等

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1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乙、丙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   

猜想三:有NaCl和NaOH

上猜想中,直接可以排除的是   ,理由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甲、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方案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AgNO 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成立

乙同学方案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向试管中加入   

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丙同学方案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生锈的铁钉

  

猜想二成立

丙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   

【反思交流】

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 B.倒入废液缸 C.带出实验室

来源:2016年甘肃省金昌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探究题
  • 难度:中等

在探究氢氧化钙与稀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忘记了滴加酚酞溶液,无法判断反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同学们决定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CaCl 2和Ca(OH) 2 猜想二:CaCl 2和HCl 猜想三:   

请将猜想三补充完整,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是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猜想一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二不正确

【拓展与应用】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一点即可)

来源:201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探究题
  • 难度:中等

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   ,也可能呈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   

【继续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溶液呈   

来源:2017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探究题
  • 难度:中等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