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有C、H元素 ②一定不含O元素 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 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之比为1:2 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之比为1:4;正确的是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B.若消耗3g乙,则生成17g丙 |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D.参加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地质考察人员发现一种带螺纹的矿石,研究时发现该矿石能在氧气中燃烧,主要反应是4X+11O22Fe2O3+8SO2。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Fe4S8 |
B.SO2分子中的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
D.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
①氧气;②干冰;③石灰浆;④活性炭的一些用途为:保存食物、做吸附剂、冶炼钢铁、砌砖抹墙。按四种物质的用途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④③②① | D.②④①③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D.
A.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的体积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用等质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 质 |
M |
N |
Q |
P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X |
26 |
2 |
12 |
A.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 B.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在反应4Zn+10HNO3═4Zn(NO3)2+X+3H2O中,X的化学式为
A.NH3 | B.NH4NO3 | C.NO | D.NO2 |
工业冶炼金属锰的原理是3MnO2 + 4 Al3Mn + 2Al2O3,该反应属于
A.置换反应 | B.化合反应 | C.分解反应 | D.复分解反应 |
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 |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结块 | D.玻璃杯打碎 |
右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3种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中含有四种元素 |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
C.反应的本质是原子进行了重新重合 |
D.甲、乙相对分子质量和等于丙、丁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
下列历史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 B.凿壁借光 | C.火烧赤壁 | D.铁杵磨成针 |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 B.牛奶变酸 | C.风力发电 | D.干冰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