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C.生石灰块投入水中,水会沸腾,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反应 |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有一包粉末,可能由Ca(OH)2、K2SO4、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实验1: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实验2:取少量的实验1中所得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
实验3:取少量的实验1中所得溶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有__________。
(2)原粉末中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可能含有的成分是否存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是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对其盛况的写照,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燃灯放焰、共吃元宵的风俗。
(1)某红焰烟花的配方中包括硫、木炭粉、硝酸锶【Sr(NO3)2】等。
①硝酸锶中Sr的化合价为:;
②写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燃放孔明灯(如右图)祈福成为了元宵节的新风尚。小新同学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它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选择的燃料应燃烧热值大且;
(3)我市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孔明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达300多度,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孔明灯会而引发火灾。(填序号)
A.提供可燃物 B.供给氧气 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漂白粉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
1.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 Ca(ClO)2。
2.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
3. 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一种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
4. 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HClO的水溶液呈酸性。
【交流讨论】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得出:HClO分解时除生成HCl外,生成的另一种常见气体是。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
。 |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失效。 |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一:CaCl2和CaCO3;
猜想二:;
小明同学认为猜想中的成分CaCO3,除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外,还有其它来源,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聪同学进行实验证明猜想一成立,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做了三个趣味实验,装置如右图(气密性良好)。当开启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滴入盛有固体的试管2中时,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1)若试管2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观察到试管1中有气泡产生,且其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试管2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观察到两支导管口同时冒
气泡、吸滤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试管2中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吸滤瓶内盛有的红色溶液变无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试管2中的固体分别是__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请你解释溶液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后,小名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2)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
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Fe3O4 |
Fe2O3 |
铁 |
|
分解温度/℃ |
1538 |
1400 |
— |
熔点/℃ |
— |
— |
1535 |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
(1)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2)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探讨】
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_____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_____。
【拓展延伸】
(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
(2)有些食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3)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填字母)。
A. FeO B. Fe2O3C. Fe3O4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利用右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过程。
(1)第一小组同学的实验:
位置 |
A |
B |
C |
分液漏斗 |
药品 |
澄清石灰水 |
碳酸钠溶液 |
澄清石灰水 |
稀盐酸 |
操作 |
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稀盐酸 |
|||
现象,并写出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操作 |
关闭K2,打开K1 |
|||
现象 |
B中液体沿导管流入A中,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
|||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
(2)第二小组同学的实验:
位置 |
A |
B |
C |
分液漏斗 |
药品 |
X溶液 |
稀盐酸 |
水(滴有石蕊溶液) |
碳酸钠溶液 |
操作 |
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碳酸钠溶液 |
|||
现象 |
||||
操作 |
关闭K2,打开K1 |
|||
现象 |
B中液体沿导管流入A中, A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
|||
写出A中X溶液的溶质 |
(至少写两种) |
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H6N6)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因其低毒、含氮量高,俗称“蛋白精”。不法分子为了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而加入三聚氰胺,导致发生婴幼儿泌尿结石病例。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探究三聚氰胺的制取原理:
【查阅资料】
(1)化工企业常用尿素合成法制取三聚氰胺。即以尿素[化学式CO(NH2)2]为反应物,硅胶为催化剂,在380℃至400℃的温度下,沸腾反应、冷凝得到三聚氰胺,同时产生两种无色气体,其中一种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2)NO是无色气体,不溶于水,在空气中能迅速氧化为棕色NO2气体。
【提出问题】反应生成的两种气体是什么?
【假设猜想】根据资料及反应物判断,生成的两种气体可能是:
①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和氨气(NH3)
③二氧化碳和氮气 ④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你认为合理的猜想是(填序号),理由是。
【设计实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模拟制取三聚氰胺,并验证猜想。
【实验现象和分析】
(1)A装置的作用是。
(2)实验时观察到B中棉花变红,证明生成了,同时看到D中现象,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根据资料和实验现象分析可知,用尿素分解制取三聚氰胺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
他首先的猜想是: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
实验方案是: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是NaOH。
(1)小明反思上述实验方案,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请你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试液中真的没有NaOH了吗?他又作了探究:
(3)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验证:(要求写出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液中还有NaOH。
中央电视台的寻宝节目引起了某兴趣小组对悠久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小亮提出对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进行科学探究。他们先通过进图书馆、上网等调查研究收集到以下信息:
①墨可由松枝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烟炱加工制成,我国的国画主要是用墨画的;
②砚台的原料取自于自然界的大理石;
③造纸用的红浆是利用木材加工得到的,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请你利用已学知识,继续完成以下探究:
⑴请你根据③信息提一条节能建议;
(2)中国画“清明上河图”经久不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纸浆中的纤维素含有碳元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5包白色固体物质,分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②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能共存。
③ 碳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 CaCl2 =" Ca" CO3↓+ 2NaCl
(2)实验探究:同学们从5包白色固体物质中任取3包混合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取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
有气体产生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可能有: ___▲___ |
②取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 |
试管底部有难溶物出现,试管外壁无明显变化 |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___▲___ 一定没有:___▲___ |
③取步骤②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 |
溶液变成红色 |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___▲___ |
(3)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
老师指出:步骤②的上层氢液中只含有一种碳酸盐。为进一步确定步骤②中的成分,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4)实验反思:通过上面实验,混合后的白色粉末是___▲___ 。
原煤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CO2的混合气体。同学们在实验室欲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检验生成的气体,准备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其他仪器用品略)。
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上述装置组合后还有明显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之处是___▲___。
(4)为达到实验目的,将上述装置组合后进行实验,其接口顺序为:混合气体→___▲___。 (填“a~h”接口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上述四个实验中反应前后天平仍平衡的是,天平不平衡的是
(填字母)。
(2)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原子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前后、
和不变。
(3)结合本实验,你认为对于有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
(1)、(2)问每空0.5分,其余每空1分,共5分)(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研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段,放入水中,
看到蜡烛浮于水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2)将火柴火焰靠近蜡烛(不点燃,如图甲)看到蜡烛逐渐熔化,此时石蜡发生的变化是变化;点燃蜡烛,看到石蜡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观察火焰,发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三层,将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上(如图乙)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位于火焰的部的火柴梗最先发黑,由此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说明蜡烛燃烧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应证明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请设计一实验加以验证:。
(4) 将蜡烛点燃后罩上一只烧杯(如图丙)。一段时间后,发现蜡烛火焰熄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你提出一个与蜡烛有关,需要再探究的新问题:___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