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CO2+Na2CO3+H2O═2NaHCO3;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
Ca(OH)2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度/g |
0.16 |
109 |
21.8 |
9.6 |
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20℃时,在盛有5g Ca(OH)2固体的A烧杯中加入40mL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部分清液于B烧杯中。
(1)向A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B烧杯中通入CO2,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有 。
[实验拓展]
(4)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其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AB段的实验现象是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二:二氧化碳通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设计和实验]20℃时,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甲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Ⅱ中变浑浊,停止通CO2,Ⅰ中溶质为X.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
[解释与结论](1)经分析X是NaHCO3.实验过程中,Ⅰ中产生的现象是 。
乙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Ⅱ中无明显现象,停止通CO2,Ⅰ中溶质为Y.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Ⅱ中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2)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合理,结合分析Y的成分说明理由 。Ⅰ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铁钉是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学习小组对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和盐酸除锈时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Ⅰ探究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
取四枚铁钉,按第图1所示进行实验。一天后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管 |
a |
b |
c |
d |
实验现象 |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
蒸馏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轻微锈蚀 |
食盐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较多锈蚀 |
(1)由试管a、b、c中的现象可知铁钉锈蚀的条件是 。
(2)由试管c、d中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切过咸菜的菜刀不及时处理,易生锈。防止切过咸菜的菜刀生锈,处理的方法是 。
Ⅱ探究盐酸除锈时的反应
步骤1 将一枚表面部分锈蚀的铁钉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消失,无锈处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黄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装有铁钉和盐酸的试管长时间放置后,观察到铁钉变细,溶液变为浅绿色。
[提出问题]①“步骤1”中铁锈消失发生了什么反应?
②“步骤2”中试管长时间放置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查阅资料]①铁锈中主要含有Fe2O3;
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③K3[Fe(CN)6]溶液为黄色,FeCl3溶液遇K3[Fe(CN)6]溶液不变色,FeCl2溶液遇K3[Fe(CN)6]溶液会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分析]铁锈消失是因为Fe2O3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猜想]对于问题②,实验小组提出如下两个猜想:
猜想1:溶液变色是FeCl3与铁钉表面产生的气体反应所致;
猜想2:溶液变色是FeCl3与铁钉反应所致。
[实验验证1]对“猜想1”进行验证的实验过程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X的名称为 。
(2)实验是验证 (填气体的化学式)与溶液中的FeCl3是否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2]请设计实验对“猜想2”进行验证,简述实验过程(包括操作、可能的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 。(实验中必须用到K3[Fe(CN)6]溶液、FeCl3溶液和铁钉)
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乙、丙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Na 2SO 4
猜想二:
猜想三:Na 2SO 4和NaOH
以上猜想中,可以直接排除的是 ,理由 。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甲、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BaCl 2溶液 |
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乙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
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丙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生锈的铁钉 |
|
猜想二成立 |
老师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 。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
B.倒入废液缸
C.带出实验室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小明为了参加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考试,在实验室练习了两个鉴别类的实验:“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的溶液”,请完成下列各题:
(1)小明只用无色酚酞试液也将三种物质鉴别出来了,实验过程如下。请完善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A、B、C三只试管分别取三种待测液各5mL,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
|
C是氢氧化钠溶液 |
将上面变色的溶液分成两份, |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是蒸馏水,B是稀盐酸,请写出该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明又用吹气的方法鉴别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鉴别完毕,他将上述所有实验的废液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得到无色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无色溶液中一定没有的阴离子 (填离子符号)。混合过程中一定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该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为了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小明取无色溶液约2mL,加入镁条,若无明显现象,则没有该物质;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一定有该物质存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根据小明的实验,你能得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 (用字母填空)。
A.能与碱反应
B.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C.能与碳酸盐反应
D.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E.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某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回答:
(1)经检验紫红色物质是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CuO2+3H2 2NaOH+ + 。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 (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环节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 。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对稀硫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
物质 |
NaOH溶液 |
NaCl溶液 |
K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能否反应 |
能 |
不能 |
能 |
能 |
实验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泡 |
产生白色沉淀 |
(1)判断NaOH溶液与稀硫酸能发生反应的依据是生成物中有 生成。
[提出问题]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向少量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进行了如下分组实验:
组号 |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 |
用pH试纸测定实验前后溶液的pH |
pH由1变至9 |
能反应 |
2 |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Ba(NO3)2溶液 |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不能反应 |
3 |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K2CO3溶液 |
能反应 |
(2)若开始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则测得的稀硫酸的pH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请你判断第2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4)第3小组的实验现象为 。
[实验结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从多个角度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反思]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再向其中加入 ,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提升]稀硫酸与NaCl溶液不能发生反应,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成立。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中毒。
新型洗涤剂过氧碳酸钠(Na 2CO 4)固体,能瞬间清除衣服上的汗渍、果汁渍等顽固污渍。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其他化合物,某学习小组对产生的其他化合物进行探究。
实验1:溶解样品。取适量洗涤剂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并形成无色溶液a。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的其他化合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H 2O 2
猜想二:NaOH
猜想三:H 2O 2、NaOH
猜想一、二、三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外,猜想H 2O 2的其他理由是 。
实验2: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①取适量溶液a于小烧杯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清液b |
产生白色沉淀 |
加入稍过量氯化钙的目的是 。 |
②取适量清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二氧化锰,振荡 |
|
证明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有H 2O 2生成 |
③将步骤②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
[实验结论]猜想 正确。写出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该洗涤剂保存时应密封、防潮。
某同学在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发现,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对反应是否发生产生了疑问?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②若发生反应,则可能生成什么产物?
[查阅资料]①将二氧化碳缓慢的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后发生如下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②NaH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a(HCO3)2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实验Ⅰ: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的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Ⅱ:取Ⅰ中溶液少许与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Ⅲ:再分别取Ⅰ中溶液少许于A、B两支试管中,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Ⅳ:为了进一步确定溶质的成分,将Ⅰ中剩余溶液低温蒸干,得到白色固体,取白色固体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Ⅱ中:该同学 (填“能”或“不能”) 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中: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由实验Ⅲ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Ⅳ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综上所述实验探究可知,实验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
[反思交流]
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时,常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 。
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 。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设计 |
① |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
② |
? |
③ |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④ |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 (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
(1)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2)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判断两者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方法是 (任写1条)。
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1: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成分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H2。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固体中含有 。
(3)另取少量固体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2),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 ,判断依据是 。
②当观察到 现象,证明固体中含有CaCO3。
③证明固体中含有铁粉的现象是 。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可供选择的试剂:CuCl2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
(1)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a仪器的名称是 。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
③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 (填“d”或“e”)端连接量筒。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制取时应将大理石放在 (填“b”或“c”)处。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知识后,他们做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并没有铜生成,而是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物质。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1]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发现该气体能燃烧。
[实验探究2]在上述反应所得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实验探究3]将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得到黑色固体。
[查阅资料]①钠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②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③氧化铜为黑色固体。
[问题分析]①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前应该先 。②写出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 (填“一定”或“不一定”)能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反思与交流]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少量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 。
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CH4及其它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如: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拓展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分别对有关气体问题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Ⅰ】对已知气体性质的探究。
(1)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③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探究Ⅱ】对气体组成的探究。
(2)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
②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对此结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
【探究Ⅲ】对未知气体的探究。
(3)将某火箭燃料X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现象及信息推断并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K3[Fe(C2O4)3]•3H2O的热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
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K3[Fe(CN)6]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
[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
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
[实验探究]
(1)探究气体产物。
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图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 三 正确。
(2)探究固体产物。
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表探究:取K3[Fe(C2O4)3]•3H2O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再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
取滤液加入硫酸 |
① |
固体中含有K2CO3 |
|
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 |
一份中加入K3[Fe(CN)6] |
② |
固体中含有FeO |
另一份中加入KSCN |
溶液变为红色 |
固体中含有③ 氧化铁 |
|
[实验结论]K3[Fe(C2O4)3]•3H2O的热分解产物有 种。
[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K3[Fe(C2O4)3]•3H2O作感光剂,其光解反应有FeC2O4生成。432g 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甲图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 。
[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 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猜想Ⅰ:CO;猜想Ⅱ:CO 2;猜想Ⅲ: 。
[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K,再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实验时装置A处的现象是 。
(2)若B中无明显现象,D处的气体能点燃,则猜想 (填序号)成立。
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取一定量碳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
反应前的质量 |
反应后的质量 |
A(玻璃管+固体) |
m 1 |
m 2 |
B+C(广口瓶+混合液) |
m 3 |
m 4 |
(3)若猜想Ⅱ成立,则理论上(m 4﹣m 3) (m 1﹣m 2)(填">""<"或"=")。
(4)若猜想Ⅲ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的碳粉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交流反思]实验开始前缓缓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