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
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 |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
请根据如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
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一些物理量,下列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二物理教科书的宽度大约为18.50cm |
B.中学生的步行速度大约为5m/s |
C.学生正常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大约为3s |
D.老师上课时声音的响度约为90分贝 |
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
C.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cm |
D.实验中需要数所绕铜丝的圈数 |
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m/s | B.小于5m/s而大于3m/s |
C.等于5m | D.大于5m/s |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1:2 | B.2:1 | C.9:2 | D.2:9 |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 D.以上说法都对 |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了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和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至少0.1s,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
A.大于34m | B.大于17m |
C.等于17m | D.等于37m |
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 B.音色不同 |
C.音调不同 | D.振幅不同 |
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
A.锣声通过手掌被人吸收 |
B.手对锣面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
C.锣面停止振动 |
D.有声音,但被手遮住,听不到 |
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一支用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了玻璃泡,将它们放在同一环境中,则( )
A.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大 | B.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小 |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 | D.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
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