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电路,电阻R1标有“6Ω lA”,R2标有“3Ω 1.2A”,电流表A1、A2的量程均为0~3A,电压表量程0~15V,在a、b间接人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闭合开关s后,为保证R1、R2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不得超过( )
A.9V 1A | B.3.6V 1.8A | C.9.6V lA | D.3.6V 0.6A |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则:( )
A.电流表和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电压表V2的示数减小 |
B.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V1示数减小,V2示数增大 |
C.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V1示数增大,V2示数减小 |
D.电流表和电压表V1V2示数都不变 |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放在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的位置,凸透镜和平面镜相距为d,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透镜,经平面镜反射后会聚于两镜的中点A,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A.d | B.d/2 | C.3d/2 | D.2d/3 |
体积相同的铜、铁、铝、木四个小球,放人水中静止后如图所示,其中铝球对容器底部有压力。已知这几种物质的密度关系是ρ铜>ρ铁>ρ铝>ρ木,则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A.铝、木两球一定是实心的,铜、铁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
B.铜、铁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铝、木两球也有可能是实心的 |
C.四个小球的重力关系是F铁=F铝>F木>F铜 |
D.四个小球所受浮力关系是F铜>F铁>F铝>F木 |
某人到健身房进行健身运动,用如图所示的牵引装置来锻炼腿部和手臂的力量。使用时:(1)绳子固定在A处,用手在B处用力FB拉绳子,使重物G匀速上升;(2)绳子固定在B处,用腿在A处用力FA拉绳子,使重物G匀速上升。以下结论正确的是(不考虑滑轮重和摩擦)( )
A.FA>FB | B.FA<FB | C.FA="FB" |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小青和小山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中甲和乙所示则( )
A.小山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 |
B.小青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 |
C.小青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山的一样大,小青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 |
D.小山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青的一样大,小山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 |
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在A点作用的力分别为 Fl、F2、F3,则( )
A.沿竖直方向的力Fl最小 |
B.沿垂直于杠杆OA方向的力F2最小 |
C.沿水平方向的力F3最小 |
D.无论什么方向,用的力一样大 |
如图所示,小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 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A 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 |
B.木块A 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
D.木块A 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
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若不计绳重及摩擦,两装置都匀速提升最大的重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起最大重物的重力大小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
B.提起最大重物的重力大小不相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
C.提起最大重物的重力大小不相等,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
D.提起最大重物的重力大小不相等,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
电位器和滑动变阻器都是变阻器,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如图所示是某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电阻片R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A、C相连,滑动片P的一段通过转轴O与接线端B相连,另一端与电阻片R接触良好,并能绕转轴O在电阻片R上滑动。已知电阻片R的总电阻为10Ω,将电位器A、B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在电压为2.4V的电源两端。当滑动片P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接线端B、C间的电阻为6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接线端B、C间的电压为2.4V
B.滑动片P逆时针向C端滑动时,接入电路电阻变小
C.通过A、B间电阻的电流为0.4A
D.电位器消耗的电功率为1.44W
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 cm | B.20 cm | C.12 cm | D.以上都不对 |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汽化吸热的是:( )
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 |
B.夏天向教室的地面上洒水很快变干 |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 |
D.冬天的早晨,地面出现白白的一层霜 |
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 cm | B.20 cm | C.12 cm | D.以上都不对 |
集体照相时,发现边上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摄入镜头,应采取
A.被照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回缩一些 |
B.被照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回缩一些 |
C.被照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
D.被照人和照相机都不动,只把镜头往前伸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