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每次需挑选下表中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强度,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导线号码 |
A |
B |
C |
D |
E |
F |
G |
长度(m) |
1.0 |
0.5 |
1.5 |
1.0 |
1.2 |
1.5 |
0.5 |
横截面积(mm2) |
3.2 |
0.8 |
1.2 |
0.8 |
1.2 |
1.2 |
1.2 |
材料 |
锰铜 |
钨 |
镍铬 |
锰铜 |
钨 |
锰铜 |
镍铬 |
(1)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有关,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填号码)_________;
(2)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导体的长度 | B.导体的横截面积 |
C.导体的材料 | D.导体两端的电压 |
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同种金属棒AB和BC连在一起(如下图所示).如果在A、C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U,则 ( )
A.IAB<IBC B.IAB=IBC
C.IAB>IBC D.无法比较电流大小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电路,其中电源电压不变且未知, 是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在实验中不拆改电路的情况下,能够测量出未知电阻 阻值的电路是
A.只有①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都可以
为了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AB是锰铜线,CD是镍铬合金线,它们应该:( )
A.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 |
B.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也相同 |
C.长度不同,横截面积也不同 |
D.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相同 |
一根锰铜线的电阻为R,要使这根连入的导线电阻变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A.减小导线两端的电压 | B.增大导线中的电流 |
C.将导线拉长后连入电路 | D.将导线对折后连入电路 |
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其电阻一定增大 |
B.导体中的电流增大,其电阻一定减小 |
C.若导体不接入电路,其电阻为0 |
D.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无关。 |
下列关于导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根金属丝被均匀拉长1倍后,其阻值将变为原来电阻的4倍。 |
B.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没有电阻 |
C.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
D.铜导线截成两段后并成一根使用,其阻值将变为原来电阻的一半 |
如图是小松同学做电学实验时所画电路图的一部分,其中小灯泡的铭牌不清,根据此图中所提供器材,可以直接研究的问题是
A.测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阻B.测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C.测小灯泡消耗的电能D.测小灯泡产生的热量
关于电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
A.如图,表盘上的“ ”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
B.如图,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
C.如图,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如图,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伏安法测电阻中( )
A.实验原理是焦耳定律
B.实验需要多测几组数据,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C.继续分析实验数据也能得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D.若把电阻换成小灯泡,测得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阻值几乎相同
小明家的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他爸爸把断了的电阻丝搭在一起,电热毯仍能使用,但不久又会在搭接处烧断。会在搭接处烧断的原因是( )
A.电阻丝上搭接处电阻较小,造成局部过热 |
B.电阻丝上搭接处电阻较大,造成局部过热 |
C.电阻丝上搭接处电流比其它处电流小,造成局部过热 |
D.电阻丝上搭接处电流比其它处电流大,造成局部过热 |
下列关于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有电流,导体才能有电阻 |
B.电阻大小取决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 |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 |
D.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无关 |
通常情况下,关于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丝的电阻跟该合金丝的长度有关 |
B.合金丝的电阻跟该合金丝的横截面积无关 |
C.合金丝两端的电压越大,合金丝的电阻越小 |
D.通过合金丝的电流越小,合金丝的电阻越大 |
由同种材料制成的三根电阻丝,已知它们的长度关系L1>L2=L3,横截面积的关系为S1=S2<S3,现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关于它们的电阻和通过他们的电流,正确的是( )
A.R1<R2=R3 ,I1=I2=I3 |
B.R1=R2>R3, I1=I2>I3 |
C.R1>R2>R3,I1>I2>I3 |
D.R1>R2>R3, I1=I2=I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