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的信息发射和接收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
B.在发射时,它们都要把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 |
C.它们都只有接收功能,没有发射功能 |
D.移动电话既有接收功能,又有发射功能 |
下列功能互联网不能实现的是( )
A.查阅资料,看新闻 |
B.购物,视频,聊天 |
C.现金交易 |
D.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
目前你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 ;你________电子邮箱(选填“有”或“没有”),请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可以以自己的电子邮箱为例)。
中国某通信公司曾经在南京有奖寻找手机信号“死角”,即手机没有信号的地方。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信号死角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
下列关于移动通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一些移动通信设备之间不需基地台也可以相互联系 |
B.用手机与另一部手机通话时,必须经过基地台才能实现 |
C.移动通信无需借助光缆线,可直接使用无线电波(电磁波)联系 |
D.移动通信不但可以通话,还可以传递图片等 |
“小灵通”是一种移动通讯工具,它环保、经济。如图10-3-2所示是随处可见的安装于某楼顶的“小灵通”发射接收信号的装置,其中AB、CD为绝缘支架。AE、BG、CF、DM为四根等长的银白色的金属杆。ON为普通金属杆且比AE长许多,并由较粗的金属线RP直接连接到楼顶边缘的钢筋上,则ON所起的是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是接收、发射电磁波的天线。
图10-3-2
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间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我们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是因为手机中的发声体在__________。若把一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再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结果发现罩内手机彩灯闪烁,但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不能传声。
据资料介绍,到2009年,全球移动电话(手机)用户将达到26亿,是世界总人口的40%。手机以体积小、携带方便、通话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备受人们的喜爱。你一定使用过手机,请完成下列各题。
(1)手机的天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功能。
(2)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接,实现连通的。
阅读“手机的通信过程”资料,然后思考问题。
各种手机开机时显示屏上都有一串信号显示标志,当将手机放到地下室时,标志显示无信号,手机能够查询机内信息,但不能与外界联系。将手机带回地面,显示屏上重新显示信号标志后,手机又能与外界联络了。
(1)手机的信号显示标志的有和无说明了( )
A.这个标志不是手机本身具有的,而是接收到某处的信息 |
B.有信号时,手机之间就可以通话了,说明手机之间可以直接联络 |
C.手机不通话时也有信号表示,说明手机总与这个信息的来源地保持联系,没联系即没有信号时就不能与外界正常联络 |
D.说明手机必须通过这个地方才能与外界联络 |
(2)如图10-1-4所示是手机的通信网络图,请你根据此图写出手机的通信过程:
手机发射的信号先被_________接收,然后传到_________找到选定呼叫对象,如果通话对象是固定电话,则信号传到_________,然后与之接通;如果呼叫用户是_________,则信号转到与呼叫用户最近的_________,由此传给呼叫对象。
图10-1-4
现代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只要事先给交换机中的电脑输入所需的程序,电脑就能“见机行事”,电话机也就有了许多新的功能,如“来电显示”“录音”等等。请你设计一种你希望出现的电话(或者具有某一功能的电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天同学给北京的白云同学拨电话发现听筒中传来短促的“嘟、嘟”声,说明白云同学一定正在通话 |
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 |
C.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的 |
D.根据公式c=λf可以推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短 |
我市在创建交通模范城市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市民在交通上提供优质服务。
如:(1)市公汽公司为了保证人们从公汽后门上下车时的安全,在无人售票车上安装了“车载电视监控器”,如图所示,是该装置的光学系统,图中的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______镜成实像。
(2)市出租公司为了调度及时,在出租车上装上了“车载无线电话”,它是通过__________来传递信息的。
如图是一台在日本受损核电站中工作的机器人,它擅长于在恶劣环境下左右。请你仔细观察,找出它在结构上使用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两处地方,并作出简单解释。
人们生活所需的用品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移动电话——超声波 | B.验钞机——红外线 |
C.电热水器——电流的热效应 | D.筷子——省力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