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 cm | B.45 cm | C.30 cm | D.15 cm |
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 |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
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 |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 |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上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cm | B.一定在10cm到 16cm之间 |
C.一定小于8cm |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
用普通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突然有一只小飞虫飞到物镜上,则 ( )
A.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大飞虫 |
B.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小飞虫 |
C.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大黑点 |
D.视野中不会出现飞虫或黑点 |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要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 )
A.100 mm以外 | B.50 mm以内 | C.略大于50 mm | D.恰为50 mm |
如图所示,此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A.无像 |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D.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
人体,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镜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象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下面对该装置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摄像镜头相当与凸透镜 |
B.这种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
C.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
D.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
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如下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 |
B.透镜L对光线一定起发散作用 |
C.透镜L是凸透镜 |
D.若透镜不动,而将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
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此 时光屏上已经得到倒像,此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将蜡烛逐渐向左移动,我们将在光屏上看到 ( )
A.蜡烛的像变大了 | B.蜡烛的像不变 |
C.蜡烛的像变小了 | D.只有光斑,一片模糊 |
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距凸透镜36cm 时,在凸透镜另一侧18cm 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18cm 时,它的像一定是( )
A.像距为36cm,且成缩小的实像 | B.像距为36cm,且成放大的实像 |
C.像距为18cm,且成缩小的实像 | D.像距为18cm,且成放大的虚像 |
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
B.“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
C.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
D.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倒影”会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