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看到自己离镜子越远,像越小。于是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1)小勇选取了两个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在薄玻璃板前点燃,小勇应在蜡烛 (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同时移动蜡烛B,使它和蜡烛A的像 。
(2)将蜡烛A向左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得出:物体远离平面镜时,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勇又找来一些实验器材,想继续探究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光屏上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①他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②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一次出现清晰的像,对比两次光屏上像的大小得出: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光屏上所成的像变 (选填“大”或“小”)。
(4)小勇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度数合适的眼镜,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他放置的应该是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 、 、 ” 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4” 。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小伟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 透镜方向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此时的像与步骤(2)中的像相比,大小将变 。
(4)如图乙所示,小伟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小伟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 移动。
如图所示,在“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为 的凸透镜。
(1)在实验中,应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在 。
(2)如果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烛焰像,则该像一定是 的(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
(3)如果此时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 。
某实验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经正确组装器材并调节,在光屏中央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像未画出),则此时光屏上接收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变高,为了能让所成清晰的像回到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向 调节。
小文和同学们到实验室探究光学实验: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小文选取了两个外形相同的蜡烛 和 ,将蜡烛 放在薄玻璃板前点燃,小文应在蜡烛 (选填“ ”或“ ” 的一侧观察,同时移动蜡烛 ,使它和蜡烛 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在确定像的位置的同时也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 ;
(2)将蜡烛向右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会发现:物体靠近平面镜时,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3)在老师启发下,小文将玻璃板换成凸透镜,将蜡烛 换为光屏、“探究凸透镜像规律”的实验,如图乙所示,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4)小文把蜡烛移动到光具座 刻度线处,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晰,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 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
(5)在上述(4)操作的基础上,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文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老师的视力情况属于 (选填“近视”“远视”或“正常)。
吴江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一个凸透镜、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他们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光源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3)吴江小组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如图乙所示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实验序号 |
物距u/cm |
像距v/cm |
像的性质 |
1 |
40 |
13 |
△ |
2 |
20 |
20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3 |
13 |
40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4 |
6 |
无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①吴江小组忘了记录第1次像的性质,表格中标有"△"的位置像的性质是 ;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透镜(选填"远离"或"靠近");
③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在透镜的右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 侧(选填"左"或"右")。
康巴什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国家 级景区,来自南京的小华拍了一张康巴什大桥的照片,如图甲,感觉有点小,更换镜头站在原地又拍了一张,如图乙。两次像的大小不同是何原因呢?他猜想可能是两个镜头的焦距不同造成的,为此,返校后小华在实验室找来相关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1)如图丙,他先将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刻度处,再将蜡烛放在 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在 刻度范围内。
(2)基于实验目的,接下来他换用 的凸透镜仍固定在 刻度处,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此像大小比(1)中所成的像 。
(3)依据(2)问的结论,他又联想到望远镜的物镜(凸透镜)和目镜(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也不同,为了尽可能成更大更清晰的像,则 ,若将物镜和目镜互换位置,站在原地看同一物体,此时所成像的大小 不换位置时所成像的大小(均选填“ ”“ ”“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先将蜡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才有可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 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以推断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该范围的最大值小于 。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2)调整后,把蜡烛固定在 刻度线位置,凸透镜固定在 刻度线位置,如图乙所示,左右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选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
(2)如图乙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实验现象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的成像原理相同。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光屏必须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
(1)实验时,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
(2)由于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会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
(3)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小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并适当调整镜片的位置,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则这个镜片是 (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暗室中测量直径为 的凸透镜焦距并观察成像情况。将尺寸很小的球形小灯泡 作为光源固定在“0”位置处,光屏固定于光具座上标有 的位置处。
(1)实验前调整小灯泡,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中心,让它们在 。
(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从紧挨着小灯泡的位置 处)缓慢向右移动,同时测量光屏上亮圈的大小,当光屏上的亮圈直径为 时,停止移动凸透镜,此时凸透镜在光具座上 处,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连续向右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移到光具座上标有 的位置时,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小灯泡的像。
(3)若固定小灯泡在“0”位置处,移动凸透镜和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 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小灯泡的像。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2(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 , 分别表示蜡烛在 , 处像的位置)。
(1)从图2中可以看出,蜡烛在 , 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写出一个即可);
(2)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 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 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蜡烛放在 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 ;
(3)为了让蜡烛在 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 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做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 (选填“大”或“小” ,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方(选填“前”或“后” ,故需佩戴 透镜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