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A.8 cm | B.10 cm | C.11 cm | D.14 cm |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 B.一定小于9 cm |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
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
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 B.倒立缩小的实像 |
C.正立放大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虚像 |
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 B.凹透镜 |
C.凸透镜和凹透镜 | D.玻璃砖 |
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f<20 cm | B.f>10 cm |
C.f<10 cm | D.f>20 cm |
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
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 |
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 |
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
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
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