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
F 1/N |
L 1/cm |
F 2/N |
L 2/cm |
1 |
1 |
10 |
2 |
5 |
2 |
2 |
10 |
1 |
20 |
3 |
2 |
15 |
3 |
10 |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4)小明根提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
(5)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 个钩码。
(6)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 |
杠杆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
|||||||||||||||||||||||||||||
(2)实验时 |
①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 。 .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无法测量力臂 .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②在图中,不改变支点 左侧所挂的三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右侧第 格的钩码不动,将右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也可平衡,继续实验。 |
|||||||||||||||||||||||||||||
实验数据:
|
||||||||||||||||||||||||||||||
(3)结论 |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
|||||||||||||||||||||||||||||
(4)交流评估 |
①实验进行三次的目的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填写对应字母)。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归纳出物理规律 .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②某同学在第3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左右两侧的钩码同时向支点 移动 ,则杠杆 。(选填“保持平衡”“左侧下沉”或“右侧下沉”) |
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
F 1/N |
L 1/cm |
F 2/N |
L 2/cm |
1 |
1 |
10 |
2 |
5 |
2 |
2 |
10 |
1 |
20 |
3 |
2 |
15 |
3 |
10 |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在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点和B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0靠近一格,杠杆会 (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
(5)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左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勇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桌上,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状态,为了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应将两侧的平衡螺母向 边调;
(2)小勇在水平平衡的杠杆两边挂上钩码后如图乙所示,他应该在下列方法中选择 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A.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将左侧钩码向左移动
C.增加右侧钩码个数
(3)进行正确操作后测出力和力臂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实验次数 |
动力F 1/N |
动力臂L 1/cm |
阻力F 2/N |
阻力臂L 2/cm |
1 |
3 |
4 |
4 |
3 |
2 |
4 |
5 |
5 |
4 |
3 |
5 |
6 |
6 |
5 |
小勇根据表中记录的多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华说他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小华判断的依据是 。
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以杠杆中点为支点,如图1、图2所示。
(1)实验过程中应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和 ;若杠杆右端低左端高,为使其在水平位置上静止,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填"左"或"右")。
(2)如图1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数据。根据这一次实验数据,甲同学立即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种做法的不足是: 。
(3)如图2所示,乙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第一种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其读数为F 1;第二种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其读数为F 2,第 (填"一"或"二")种实验方案更方便。在同等条件下,两次弹簧测力计读数F 1 F 2(填"<"、"≡"或">")。
(4)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现欲使如图3所示的静止跷跷板发生转动,小女孩乙可采取的做法是 。
实验探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数据 |
如图甲,利用钩码和刻度尺测量出杠杆平衡时各个力及其力臂,测得数据如下表:
|
||||||||||||||||||||
结论 作图 |
①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②实验进行3次的目的是 (只有1个选项正确,填写对应字母)。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归纳出物理规律 ③如图乙,若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动力,进行实验,请画出其动力臂。 |
在深圳科技活动月中,某校开展了实验操作小能手竞赛活动。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把杠杆右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②如图乙所示,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从a位置转到b位置,其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填序号)
A. |
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
B.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
C. |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2)"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
①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A. |
计算橙汁的密度 |
B. |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
C. |
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 |
D. |
调节天平平衡 |
E. |
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 |
②测量橙汁和烧杯总质量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总质量为 g。
③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m 0;
b.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1;
c.向另一个烧杯中倒入与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图乙),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2;
d.橙汁的密度ρ 橙汁= (水的密度用ρ 水表示)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猜想二:动力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乙所示,小明同学挂上钩码并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记录的数据如表。
(3)改变钩码的 和钩码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两次,记录的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动力 |
间距离 |
阻力 |
间距离 |
|
小明 |
1 |
1.0 |
5 |
0.5 |
10 |
2 |
1.5 |
10 |
1.0 |
15 |
|
3 |
1.0 |
10 |
2.0 |
5 |
|
小红和小明 |
4 |
0.8 |
15 |
1.0 |
10 |
5 |
1.4 |
15 |
1.0 |
10 |
【分析与论证】
根据小明同学的数据可验证猜想 (选填"一"、"二"或"一和二" 是正确的。而小红同学则认为小明同学每组数据中的力臂恰好都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应改变动力或阻力的 进行实验。
于是,小红同学协助小明同学按图丙方式进行实验,获得表中后两组数据。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验证猜想 是错误的。若要验证另一种猜想是否正确,必须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
通过以上探究,小明同学真正理解了力臂是支点到 的距离。
小明在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
(1)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
(2)调节完毕后,在杠杆A 点挂3 个相同的钩码如图甲所示,在杠杆B 点应挂 个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恢复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将A、B两点下方所挂钩码各取下一个,那么杠杆 (选填“左或“右)端下降;
(3)小明测出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同组的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
(4)测定油箱油量的装置应用了杠杆如识( 如图乙),当油面下降时,变阻器R 连入电路的阻值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将图中电流表换成电压表表示油量的多少,则电压表接在 (选填“R0”或“R”)两端时,电压表示数越大,表示油量越多。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实验中所用钩码的质量均为 。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向右调节杠杆两端的 时,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调节前,杠杆 (选填“左”或“右” 端偏低;
(2)如图甲,当在杠杆左侧第2格处挂6个钩码,在右侧第3格处挂 个钩码(图中右侧钩码未画出)的时候,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若将杠杆左右两侧所挂的钩码各向远离支点 的方向移动1个格,则杠杆 (选填“左”或“右” 端将下降;
(3)如图乙,当在杠杆左侧第2格处挂4个钩码,在杠杆的右侧用竖直向下的拉力 作用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使杠杆继续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将拉力方向旋转到图中虚线位置时,拉力 的力臂将 ,拉力 的大小将 (两空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下列是某科学研究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本实验均使用轻质杠杆)
实验1:在直杠杆水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记录多组数据。得出: (注 和 分别表示支点 到 和 的作用点的距离)。在直杠杆倾斜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衡时的杠杆吗?
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 。
实验次数 |
|
|
|
|
|
1 |
1.0 |
10.0 |
0.5 |
21.3 |
20.1 |
2 |
1.5 |
20.0 |
1.0 |
31.7 |
29.8 |
3 |
2.0 |
30.0 |
2.5 |
25.5 |
24.0 |
和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 的作用点的距离 与支点到 的作用线的距离 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 ,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 、 、 和 、 、 。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 、 、 和 、 、 。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
请回答:
(1)在研究一侧弯曲的杠杆时,发现的一个新的等量关系是 。
(2)将实验3中的①填写完整。
(3)"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科学上被称为 。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建立这一科学量的价值。
(4)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的原因是 。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
(1)实验前,将杠杆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左端下沉,如图1所示,此时,应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至杠杆在 (选填"任意"或"水平")位置平衡;
(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上A点处挂两个钩码,如图2所示,则在B点处应挂 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在原位置平衡。在A、B两点各增加1个的钩码,则杠杆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3)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 (选填"普遍性"或"偶然性"),应改变钩码个数及悬挂位置,多次进行实验;
(4)实验时,不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的重心位置保持在O点不变,将支点换到O′点,如图3所示,发现A点处只挂1个钩码,杠杆仍然保持平衡。若每个钩码重为0.5N,则杠杆重力为 N。由此可知,将杠杆支点位置设在 (选填"O"或"O'")点进行实验,能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影响实验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得出。
如图,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重1N。
(1)实验前需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若在A点挂有2个钩码,则B点要挂 个钩码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
(3)若A点钩码数不变,取下B点钩码,用测力计作用在C点,为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测力计上最小示数为 N,方向 。
如图所示,探究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若干相同钩码、弹簧测力计(单位: 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
(1)在挂钩码前,小组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如图甲),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出 ;
(2)接着小组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各自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若在 , 下方再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端将下沉(选填“左”或“右” ;
(3)如图丙是已经调节平衡的杠杆,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 处竖直向上拉,在 处挂上适当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钩码总质量为 . 取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 作为支点,其目的是消除 对实验的影响。为了方便直接测出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在 处挂上钩码后杠杆转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若在 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需将挂在 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格。当杠杆平衡、钩码静止时,挂在 处的钩码所受重力和钩码所受拉力是一对 力。
(3)如图丙,小明取下 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 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如果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它是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每个钩码重 )。
(4)小明经过多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