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液态的蜡在凝固时体积 ,中间凹陷下去,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 上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冬天户外的自来水管需要穿上一件用隔热材料制成的“棉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自来水管因热胀冷缩而断裂 |
B.防止自来水管内水结冰时将水管胀破 |
C.增强自来水管的密封性 |
D.增大自来水管能够承受的压强 |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1) 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流
(2)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 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 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 B.(2)、(4) | C.(1)、(3) | D.(3)、(4) |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开电风扇,人便感到凉爽,是汗液蒸发时放热 |
B.吃冰棒感觉到凉爽,是熔化时放热 |
C.在北方地区,冰冻的衣服也可以干,是汽化时吸热 |
D.南方的冬天,树上也有霜,是凝华时放热 |
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 |
B.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 |
C.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
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 |
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上雾 | B."下霜'' | C.降雨 | D.结冰 |
将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D.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
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
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 |
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 |
|
B. |
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
|
C. |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 |
|
D. |
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 |
如图是上海世博会使用的两种降温方法:
冰块降温和喷雾降温。工作人员从冷库中搬出的冰块放在排队区,当冰块熔化时要_______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喷雾降温,是因为水雾在__________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为了验证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受热升华,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7甲所示;乙同学将试管浸入热水槽中,如图乙所示,两试管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固态碘受热后,碘的内能增加,碘分子热运动减慢 |
B.碘升华是从液态变气态 |
C.给碘加热的过程利用了热传递 |
D.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实验甲 |
为了解决酷暑季节的控温、降温问题,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使用了如冰墙、喷雾机器人等设施。“冰墙”是利用冰的 吸热,“喷雾”是利用雾的 吸热(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中雾是空中大量的水蒸气遇冷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形成的。2012年我市已经将PM2.5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体现了人文关怀.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填单位名称)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用一块湿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发现手帕完好无损,对这一现象下面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