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
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
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生活中有许多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烧开时壶嘴周围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B.炒菜时碘盐和油不宜同时加热,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升华
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高液体沸点低
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为了加快蒸发
夏季的清晨,常州红梅公园的河面上经常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 B.凝华 | C.汽化 | D.液化 |
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
B.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
C.夏天,地上的水变干 |
D.冬天,湖水结成冰 |
【内蒙古通辽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卷】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放置一会儿后,发现瓶外壁“冒汗”,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此现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混合液的凝固点/℃ |
-17 |
-28 |
-37 |
-49 |
-48 |
-46 |
-28 |
混合液的沸点/℃ |
103 |
104 |
107 |
111 |
117 |
124 |
141 |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 )
A. |
冰棍"冒"出的"白气" |
B. |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 |
C. |
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
D. |
北方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景区喷雾 |
B. 人造雪景 |
C. 撒盐融雪 |
D. |
人工降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
C.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
D.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人会感到冷,这是因为水蒸发吸热的缘故 |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CO2)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 B.“雾气”是小冰晶 |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
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
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