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洗过的湿毛巾被晾干 | B.冰箱中取出的冰棍结上“白霜” |
C.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 D.冰天雪地里人说话时口中冒“白气” |
将放在冰箱中经过冷藏的瓶装矿泉水取出后放置在空气中,发现瓶子表面会有小水珠生成,这些小水珠产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汽化 | B.液化 | C.凝华 | D.熔化 |
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如图所示,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水的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 | B.水的表面积有关 |
C.水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 D.上述三种因素都有关 |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鸡蛋时,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液化而后蒸发 | B.先升华而后蒸发 |
C.先液化而后升华 | D.先凝华而后升华 |
拿着扇子对着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扇风,温度计的示数
A.下降 | B.不变 | C.升高 | D.先下降,后上升 |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温度 | B.熔点 | C.沸点 | D.凝固点 |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甲、乙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
医生在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溶液,可以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他的依据是( )
A.酒精熔化时吸热 | B.酒精液化时吸热 |
C.酒精汽化时吸热 | D.酒精升华时吸热 |
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小冰晶 |
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 B.进行高温消毒镜面 |
C.不会因水蒸气液化产生水雾看不清牙齿 | D.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
某同学在实验课上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时,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如图所示);稍后发现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
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 )
A.干冰熔化变为水 |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