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5(甲);图5(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体积是500cm3 |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5N |
C.物体的密度是 |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9N |
下面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
B.物体温度升高了,则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
C.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
D.秋天清晨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8︰1 B.4︰3 C.1︰2 D.4︰1
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三个空心球,分别由铝、铁、铜制成,已知ρ铝<ρ铁<ρ铜,由此可得三个球空心部分体积的关系是
A.铜球的最大 | B.铁球的最大 | C.铝球的最大 | D.一样大 |
如图所示,大容器A装酒精,小容器B装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容器A内的酒精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的水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 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
C.不能达到沸点,但能沸腾 | D.能达到沸点,也能沸腾 |
加热一定质量的水,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只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a | B.b | C.c | D.d |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存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问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
分析下列现象中温度变化的原因,其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不同,它应该是:
A.夏天,用嘴向手背快速吹气,会感到凉意 |
B.化妆品或杀虫剂之类的自动喷剂,当喷了一会儿,罐身温度会降低 |
C.开啤酒瓶盖瞬间,瓶口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会降低 |
D.用打气筒打气,过了一会儿就感到筒身发热 |
图中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8︰1
B.4︰3
C.1︰2
D.4︰1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分别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后,则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P以及剩余部分质量m的大小关系为
A.P甲<P乙m甲<m乙 | B.P甲>P乙 m甲>m乙 |
C.P甲<P乙m>甲m乙 | D.P甲>P乙 m甲=m乙 |
世界上最轻固态材料,在浙大诞生,实验室里称它为“碳海绵”。检测结果显示 “碳海绵”还有超强的储电能力;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报出的吸油力最高的材料;放在温度为—196℃的液氮中,弹性活力依然;“碳海绵”有很多空隙,可以填充保温材料等物质;它能达到的最小密度为0.16毫克/立方厘米(不包括该物质空隙间的气体):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将来的某一天,手机电池带电时间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
B.若海上发生漏油事件,则可以把“碳海绵”撤在海面上迅速吸油 |
C.若用此材料做成宇航服能抵抗月球晚上零下一百多度的低温 |
D.相同体积“碳海绵”的质量远小于密度为0.09千克/米3的氢气的质量 |
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下图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
C.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生了汽化和凝固现象 |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
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
B.只能验证猜想2 |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