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并加以翻译。
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曳屋许许声( ) ⑶几欲先走(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作者逼真地描写了口技表演之后,写了听众的神态和动作。请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个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 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 作用:_____
.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场面。 |
B.“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在文中起到了以动写静的作用,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
C.【乙】段中连用了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了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很多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 |
D.【甲】段中的“既而”与【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前者表现两种情况相继发生;后者则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又发生。 |
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 | B.仿佛若有光: |
C.便要还家: |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
、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读下面短文,完成11-16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
宁信度( )( )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____同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何不试之以足?
、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
文言文
.用“| ”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2 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
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二)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地方),因(乘机)攫(juú,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徙见金。”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清旦衣冠而之市 ② 适鬻金者之所
③ 因攫其金而去 ④ 徙见金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旦衣冠而之市 | B.吏捕得之 | C.学而时习之 | D.驱之别院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 论 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传不习乎 ③ 是知也 ④ 死而后已
.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B.吾日三省吾身。 |
C.由,诲女知之乎? |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
(三)东坡食汤饼①(9分)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
、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 B.昂首观之 |
C.心之所向 | D.学而时习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陶后鲜有闻(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植( ) (4)、宜乎众矣( )
.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三)文言文阅读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用“/”线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如 此 尚 可 仕 乎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 有狱久不决 ( ) (2)囚得免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阅读《幼时记趣》选段,然后答题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划线字
①常蹲其身( ) ②以土砾凸者为邱( )
③怡然自得( ) ④鞭数十( )
.翻译下列句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选文写了几件趣事,第一段写的是 之趣。第二段写的是 之趣。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产生这些“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10题。(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 ▲ )
A.以虫蚁为兽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项为之强 |
C.见藐小微物 忽有庞然大物 |
D.拔山倒树而来 |
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E.余忆童稚时
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山”和“树”指什么?(用文中词句)(2分)
.选文中的一些词语已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写出来吗?
① ▲ ② ▲ ③ ▲
.作者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②然则何为使子?
阅读《晏子使楚》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
.结合选文内容,你从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字读出了哪些信息?
①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②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面对楚王的诬蔑,晏子“避席”的目的是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有力地反驳了文中楚王所说的哪句话? (2分)
.晏子能言善辩,晏子的语言值得品味。文中晏子说“婴闻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14 分)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得一青磁碗( ) ②携归( )
③更置少米 ( ) 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至之市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院中富盛。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