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畎:田间小沟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其中却隐含着作者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 ”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 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歌的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谈谈这儿这种写法的作用。
作者白居易“长恨”什么?
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诗人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你如何理解?
赏析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十五月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中,“无声”二字包含意思丰富,请说说妙在何处。
诗歌鉴赏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答:
“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找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揣摩品味甲、乙两诗中加点的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
阅读理解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鲁青未了”是作者乍一见泰山,惊叹“夫如何”之余的揣摩之景。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一景色。(30字左右)
“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当”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文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诗歌首句一个“ ”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次句“ ”字传神,绘出山之秀丽。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④别却:离开。
本诗中寄托诗人殉国之志的一个意象是( )(2分)
A.孤云 | B.芦花 | C.燕子 | D.啼鹃 |
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中皇宫长满野草,夕阳渐渐西下,暗示了南宋王朝大势已去,也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氛围。 |
B.山河依旧,可是城郭里的人民已非大宋子民,颔联暗含了诗人对人们不奋起抗元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
C.颈联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背负着国仇家恨的诗人头发花白、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
D.全诗抒发了诗人深沉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 |
阅读下面古诗词。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 有离宫。③元:同"原"。
下列对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家亡的不幸者形象。 | B.留恋战败前美好生活的凄惨者形象。 |
C.空怀复国壮志者形象。 | D.虽处境悲凉,却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 |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
【古诗阅读】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的环境特点。
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