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归 鹤 宁明
从潮起潮落的芦苇荡 钻出一尾 鱼白的尖叫
A.宁明的这首《归鹤》则以其深厚凝重的笔触,勾画出一副瞬间展现的场景。 |
B.“潮起潮落”,既是对波澜起伏的描摹,更是对此伏彼起、连绵不绝的芦苇荡淋漓尽致的速写。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
C.一个“钻”字,承上启下,贯通前后,既应了上句芦苇荡之浩瀚茂密,又巧作铺垫,刻画出归鹤如鱼之轻灵敏捷。 |
D.“鱼白的尖叫”一句巧妙地将鹤的洁白之鲜亮色彩、尖叫之嘹亮声音一并展现出来。 |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简笔勾勒了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B.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
C.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
D.全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
诗歌赏析
闻蝉 朱熹①
悄悄山廓暗,故园应掩扉。蝉声深树起,林外夕阳稀。
注释:朱熹:南宋徽州府婺源县人。此诗是他绍兴二十四年任同安县主簿之时所作。
请找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中抓住夕阳西下,山廓灰暗,深林蝉噪等典型事物,生动地描绘了故园黄昏的寂寥凄清景象。 |
B.诗中写对故园的思念着墨极少,只有寥寥的“应掩扉”三字,胜过千言万语,蕴含着对亲人家乡的深切怀念, |
C.第三句以耳边不时传来蝉鸣声,达到了“以声衬静”的效果,并与第一句中的“悄悄”相照应。 |
D.第四句运用了白描手法,以一个“稀”字,勾勒出夕阳稀薄昏黄的光辉,暗含了诗人当时思乡的悲伤凄楚的心情。 |
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
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一)(3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 |
B.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
C.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
D.全诗通过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送别后的凄凉寂寞之情。 |
阅读《雨说》选段,选出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雨说(节选)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A.第一节诗句写出春雨步履轻盈,润物无声的特点。 |
B.诗歌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写出春雨来临时的情形。 |
C.划线诗句将春雨描绘成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寄托了诗人对中国大地的儿童的关爱之情。 |
D.这首诗歌应用轻柔、亲昵而恳切的语气朗读。 |
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