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唐朝诗人雍裕之的《农家望睛》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尝闻秦地①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②?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①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②早晚回:即何时回。
首句中的“尝闻”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1分)
赏析“白发老农如鹤立”的表达效果?(3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的杜甫的《秋兴》,回答下面题目。(4分)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故园,此处指长安。②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③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此诗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简笔勾勒了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C.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D.全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唐朝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一诗,完成下面题目。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③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沧海事:指世事变化之大,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④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__________”;七、八句转入“___________”。(每空一词,2分)
诗中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的诗句是:
揣摩“秋山又几重”中“秋”字所包含的内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其形似菊,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它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2分)
“由来不羡瓦松高”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也称受降城。
诗歌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突出了    ▲  的特点。
本诗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岳飞的《小重山》一词,完成小题。(6分 )
昨夜寒蛩(蟋蟀)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1141年,岳飞在率军北伐、连战连捷的有利形势下,接连收到了朝廷撤军的严令,只得班师回朝。不久,朝廷罢免了岳飞的军权,岳飞闲居家中,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1)结合词的上片画线句,说说你对 “寒蛩不住鸣”的理解。(2分)
(2)用自己的话描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展现的画面。(2分)
(3)阅读全词,说说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张仲素①的《秋夜曲》,完成(1)-(2)题。
丁丁②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诗歌语言清婉爽洁,悠远飘逸,以写闺情诗见长。
②丁丁:拟声词,计时的漏壶滴水的声音。
“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用得神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征衣未寄莫飞霜”是点睛之笔,全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 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回答问题。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写作此诗时诗人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经营草堂。水槛:指水亭之栏杆。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长,远。
请说出颔联中“出”或“斜”的妙处。
                                                                                    
请说说“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的表达作用。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根据一、二两句,将诗歌中的美景加以描绘。
(2分)
“莺啼山客犹眠”一句写的极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5分)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①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③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飞桥:高桥 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找到的洞口
诗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写出了桃花溪怎样的特点?
诗的三、四句含蓄隽永,请具体赏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理解与赏析,完成下面题目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霄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品读《十五夜望月》一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话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它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几题。(6分)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①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②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烽即当地烽火台。③芦管:笛子。
整首诗抒发了“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