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言基础知识
字音 字形
多音字
易误读常见字
注音
常见易错字
汉字临摹
根据拼音写字词
字典、词典的使用
词性 词义
词性
字词的含义
词义辨析
近义词 反义词
关联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
选字组词
词语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短语 成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特殊短语
短语类型
成语
句子 标点符号
单句
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提取句子主干
句式转换
标点符号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及应用
语言的应用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排列句子顺序
扩写语句
压缩语段
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选词造句 造段
仿写语句
对联
病句辨析与修改
口语交际
新闻 广告 标语
图(表)文转换
情景对话
综合读写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文章题目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散文阅读综合
小说阅读综合
说明文阅读
说明类型
说明顺序
说明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科普阅读综合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提取论点
论据作用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新闻阅读
新闻的构成
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新闻阅读综合
材料阅读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朗读节奏划分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诗歌阅读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题材分析
诗歌炼字炼句
诗歌关键词句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思想情感
咏物诗
咏志诗
贬谪诗
哲理诗
诗歌阅读综合
名篇名句默写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送别离别诗
边塞征战诗
托物言志诗
思乡怀人诗
即事感怀诗
爱情闺怨诗
羁旅诗
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
名著情节
名著评价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作文
应用文
书信类
笔记类
公文类
宣传类
告示类
礼仪类
契据类
传志类
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小作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

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 也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

C.遂逐齐

又患无硕 名人与游

D.公问其

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

塞忠谏之路也

B.战 请从

居庙堂之高 忧其民

C.公与

何陋

D.吾视 辙乱

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

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来源:201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  ”和“C  ”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各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 失侯 为中将军从 大将军大将军 亦欲使 敖与俱当单于 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令广 · 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 · 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 · 受上诫(暗中)

D. · 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来源: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

空:空中

B.野芳 而幽香

发:开放

C.而乐亦无

穷:穷尽

D.于时冰皮始

解:融化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喜洋洋者矣

真无马耶

B.朝

面山

C.若脱笼

何陋

D.山峦 晴雪所洗

不足 外人道也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问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缘,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兴奋。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微""始"等,写出大地初醒的状态。

来源: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文学知识及名著的问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叙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寻访诸葛亮的故事。

B.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2)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尼摩船长又一次沉默了,他在平台上排徊,接着他又对我说:“至于海水中的微生物,它们也同样重要。它们吸收海中的盐和矿物质,当一满水中的矿物质被它们吸收后,就变轻了,从而浮到水面上来,后又因为水分的蒸发造成盐和矿物质含量高,又变重了,于是又下沉。正是这种不停的循环,永恒的生命力使得海洋更丰富地、更无穷地壮大发展。这就是真正生命的所在!”

       文段选自被誉为“科幻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文中的尼摩船长驾驶的潜艇是[甲]选项中的哪一个?  这艘船所使用的动力是[乙]选项中的哪一个?  

[甲]第比利斯号

诺底留斯号

裴廓德号

阿喀琉斯号

[乙]核动力

生物能

水动力

电动力

来源:201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也甘美
B.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C.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D.然后能自强也自己努力图强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困难。
B.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D.《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A.苦:使……受苦 B.拂:违背(意愿 )
C.所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曾:同“增”,增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