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选段)
(四)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选段)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C.颈联写景,从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败不忍心分别的情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二)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在文段(三)第①段中诸葛亮分析了有利的客观因素与不利的主观因素,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C.文段(三)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强调依法办事。
D.文段(四)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仍怜故乡水 |
怜: |
|
②猛浪如奔 |
奔: |
|
③诚意开张圣听 |
开张: |
|
④小信未孚 |
孚: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文段(二)中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感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四)不详写战争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曹刿战前、战中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足肤皲裂而不知 |
杂然而前陈者 |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其恕乎 |
D、以中有足乐者 |
扶苏以数谏故 |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劳其筋骨 B、布囊其口 C、其一犬坐于前 D、吾妻之美我者
(3)作者明明“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却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 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⑩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
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综合阅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④乡为生死而不受。
(2)翻译①②两题,用“/”符号将第③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日星隐曜(耀),山岳潜形;商旅不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郦道元的《三峡》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自然景观的?请你简要概括。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 圮于河 |
圮 |
② 湮于沙上 |
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 |
于 |
|
②沿河求 之,不亦颠乎? |
之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 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 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 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④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
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 |
B.必有我师 焉 |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C.一日 暴之 |
居 暴起,以刀劈狼首 |
D.是亦教诲之而已 矣 |
尔来二十有一年 矣 |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
C. |
【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
D. |
【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
B. |
【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
C. |
【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
D. |
【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