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来源: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议论文阅读

儒雅之风

王景瑞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樱花节期间,两青年想用照片留下樱花纷飞的美景。于是一青年用力摇动樱花树,樱花纷纷飘落,两人搔首弄姿,甚是惬意,其他游客驻足围观,却无一人提出异议。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种观点?

(3)文中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为文章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为推行全民阅读,盛行儒雅之风,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来源: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2-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深受触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第2段论据的一项  

A.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后成功的。﹣﹣华罗庚

C.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成果的人生是不完善的人生。﹣﹣刘吉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3)从句式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

(4)选文第3、4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6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終获得青萵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特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写起,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来源:2020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2)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3)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来源:202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____。

⑦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请你根据第⑤段的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

(4)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文章内容连贯自然。

来源: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银免调一年。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的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天大。只有聚焦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释]①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2)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第三四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4)选文第七段有什么作用?(2分)

(5)选出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充当第五段论据的一项  (3分)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郑板桥未经上级批准,自己做主打开官方救助难民,后来因此被革职。

C.贪官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取利益,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D.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兰考县人民治沙脱贫,赢得了兰考人民的爱戴。

来源:2016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干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来源: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24岁的武大靖无数次挥汗如雨地训练,最终打破了短道速滑项目世界纪录;①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在抗疫一线,他们与病毒生死较量;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共奔富裕;②___……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也收获了奋斗馈赠给他们的幸福。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⑥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欣逢盛世,我辈青年须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任选一题,在第③段指定位置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选第   题,补充论据: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⑤段和【链接材料】,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链接材料】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学者 顾炎武

②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全国政协委员 唐江澎

来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跨界人生

①《纽约时报》前两年的一篇专栏带红了一个词,"斜杠人生",意指一个人具有多重身份,不满足于国定的职业。有资格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无不沾沾自喜。比如鲍勃•迪伦可以写成"创作歌手""诗人""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实,我认为把"斜杠"说成"跨界",会更好理解,可避免被误以为是"斜着抬杠"。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明星,很多都是影优而歌,或歌优而影,影视歌三栖,同时又进军商业领域,是无所不通的跨界全才。跨界意味着自我价值的体现,人生经验的丰富,生命意义的丰盈。

②对于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天才,跨界是一种最先进的自我展示方式。

③达•芬奇大概是人类历史上跨界最广也是最成功的"斜杠青年",不仅画出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巨作,他还玩雕塑雕刻,搞机械设计,担任军事工程师,甚至在十六世纪就设计出具有现代理念的冲水厕所,同时还精通数学、密码学、人体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他留下来的《哈默手稿》原稿至今有幸读过的不超过5人,已被比尔•盖茨以天价珍藏。人只要有足够的天赋,就不存在必须的专注才能完成的优先事项。

④相比之下,普通人跨界则可能是想要满足对意义的追求。

⑤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说:人若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为了寻求意义,会引导激发自己的潜力,于内在框架里寻求超越。有人用爱情,有人用音乐,有人仰望星空,以跨界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⑥不久前,一个在夜市代客贴膜的小摊老板,因为老婆生孩子,来不及收摊就匆忙赶去医院。代为看摊的城管见有顾客上门,便小试牛刀,过了一把跨界的瘾,贴了一晚上手机膜,做成好几笔生意。

⑦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人们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跨界带来的不同体验,可以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③一位律师回忆,有一回她陪朋友去看房,旁边的看房者见她身穿职业套装,拎着公文包,误以为她是楼盘销售人员,过来向她咨询,她坦然受之,最后成功推荐出去一套房子,赚了一小笔佣金。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跨界探索也意味着更容易得到回报。

⑨但有时候,跨界并不需要宏大的理由。

⑩曾听一个人说过,她与家人一起去逛超市,家人到停车场停车,她走到门口等候。百无聊赖中,她看到门口旁边的小桌子上,放了一把测温枪,就好奇地拿起来给自己测了一下体温。这时正好有顾客进来,见她手里拿着测温枪,便很配合地主动伸手让她测温,她也照测不误。一连测了十几个人,直到真正的测温员出来才停止--即使事出偶然,当事人也仍然觉得这是自己跨界经历的一部分。也许以后她的简历上会加上一条:测温员。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3)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材料一】袁隆平院士有很多重大的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中国担当!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来源: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吴宝军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B.

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C.

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D.

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来源:2021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 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文中孔子认为      、知者不惑、       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

《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B.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

《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D.

《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

来源: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要善于"折叠"自己》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做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铸就,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如何把握好"折叠"的学问,让人生更加精彩?

来源:2020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项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相比,邹鲁文化堪称一枝独秀,它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潜质。

②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邹鲁文化更是繁荣发达,天下领先。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邹鲁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两大爱的学说,与印度释迦牟尼的“慈悲”并称于世。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领先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百多年,比“理想国”更富有理想的神韵,两千多年来引导和激励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③孔子和墨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和墨家学派,揭开了诸子百家大争鸣的序幕。孔门和墨门弟子来自四面八方,邹鲁成为贤士出入之地。孔子晚年整理的经典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枢纽,被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孔子弟子及后学陆续编纂和创作的“四书”与“五经”并行于世。他们不仅开创并引领了一个诸子百家独立思考、自由言说的时代,还把这个时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舞台转移到了邹鲁一带。

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这五位圣人全部出自邹鲁,出自儒家,由此可知邹鲁文化的非同凡响。这五位圣人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风的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邹鲁优良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至春秋时期,邹鲁一带的家风以好学、知礼为特点,成为当时远近各地“闻其风而悦之”的家风典范。

⑤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成为其家风的内核。曾子父子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的故事。孟子所开创的孟氏家风,无疑深受母亲的影响。

⑥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像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只要拥有良好的母教和家风,就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⑦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4日11版,作者王钧林)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邹鲁文化一枝独秀。

B.邹鲁文化是形成圣人家风的沃土。

C.儒、墨学派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D.邹鲁文化及圣人家风影响深远。

(2)下列有关“圣人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家风受到邹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非凡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圣人家风是由五位圣人传承、弘扬尧舜以来的优良家风,并创新发展形成的。

C.圣人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在周秦时期即被各地奉为典范。

D.圣人家风在当下中国依然能够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结构上领起下文,内容上明确了邹鲁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第②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更有理想神韵。

C.第⑤段列举几位圣人的家风,论述了其好学、知礼、世代相传的特点。

D.第⑥段表明圣人家风来自于普通家庭,与家境是否富贵无关。

来源:2018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论证方法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