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包容,成就人生高度
①“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美国前总统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以对政敌宽广的胸怀,回答了反对他的议员的质疑,也使他在政坛声名鹊起。可见,包容,成就人生高度。
②其实,包容是人生一种不可缺少的风度,也是决定事业高度的一个尺度。用包容并蓄的气度,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领导。曹操政治抱负大,在用人上,气度也不同凡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为袁绍记事,替袁绍写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骇然汗流。曹操抓住他后,惜他文采出众,只教训了几句,仍任他管文书的官。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计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可见,原谅他人,受益自己,这不仅是一种宽厚,也体现了闪亮的人生智慧。
③人说“大将气度”,包容不可少,要容人之过,不计前嫌。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侍郎李昭德曾说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娄师德也不计较。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历经风霜雨打,仍然用平和的心态、开阔的心胸为人处世、从政为官。这种包容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
④只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才能成就大业,成常人难成之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唐太宗宽容了魏征,成就了“贞观之治”;蔺相如宽容了廉颇,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宽容了管仲,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⑤包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散发仁爱光芒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怀坦荡,凝聚力量的“利器”,是助你成功的神奇力量。
(选自《共产党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述选文第②段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
①《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就是良好的家训。
②何谓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这样的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④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⑤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⑥家训家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传承、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⑦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键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子里的品格。
⑧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杨绛在这样的诗书世家中成长,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这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⑨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家风”的认识?(不少于30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项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吴储岐
①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细细思索,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可见,“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②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坐冷板凳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只有持之以恒,沉稳务实,才能真正有所得。
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讲究“坐得住”。李云鹤1956年在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他23岁进入洞窟修复壁画,一直做着除尘、灌胶、滚压、回帖等重复甚至有些枯燥的工作,使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再露“花容月貌”。几十年来,李云鶴从一窍不通,到不断尝试、摸索、创新,再到技艺炉火纯青,多次开壁画修复先河,终成石窟类壁画修复界“一代宗师”。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④然而,在浮躁的当下,总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有不少人似乎对需要“孜孜以求”的事物缺乏耐心,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学东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说了;还有一种人长着一颗“玻璃心”,稍遇困难、挫折便“鸣金收兵”,“咬咬牙坚持”“攥攥拳顶住”这样的狠劲基本看不到。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没有内心的定力,别说“大器晚成”,就连“大器正常成”都等不了。
⑤对于这些屁股“滚烫”的人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坐坐冷板凳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无法选择怎么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当一些人沉浸于各种“成功学”“速成学”时,另一些人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一些人虚度光阴还在抱怨时运不济时,另一些人早已在“坐冷板凳”的修炼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⑥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很多时候,坐冷板凳不仅仅需要承受寂寞、忍耐冷清,更是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分,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超脱的心态、开阙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还要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方能把板凳坐热。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不妨下点慢功夫,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尤比契夫接受媒体采访的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③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題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
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①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会让人终生难忘;一门触碰心灵的好课程,会让人终身受益。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有滋有味
③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也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有受众意识。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华。换言之,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
④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避免“填鸭说教”。人有觉悟高低之分,有接受能力强弱之别,讲授思政课的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才能把课程讲好,思政课也就会成为“网红课”,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
⑤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当善于循序渐进。认识总是有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把思政课讲妤,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輯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讲民族复兴,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失去的二百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⑥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迷,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看得见、撲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⑦总而言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巧譬善喻,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述选文⑤段的论证思路。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观点,说说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节思政课。(70字左右 )
【材料】福建省厦门市同安新区新民中心小学思政课教师徐碧环,用活动课方式讲授《规则》。她给同学们分组,每组发放一盒跳棋,首先没有任何规则,组内同学随便下棋,学生们根本没有办法玩。然后小组内
制定规则下棋,部分学生很高兴,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公平。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規则,这样学生们都能玩得很开心。课后,同学们都说非常喜欢这样的思政课。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阃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黃,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轔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裏、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③④段不能调换位置,请说说理由。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甲】 【乙】 【丙】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有敬畏之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光尽在险要处
李慧勇
①唐代诗人户的《宏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夜风動吹,乱草摆拂,李广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鉄,视之,石也。后李广。“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误以为是猛虎,能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而知道是石头了,却又力有不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只有勇于挑战,全力以赴,才会取得成功。世界上不少人并不是不能成功、而是因为没有经过困难和挫折的磨炼、激发不出他们体内潜藏的力量。
③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巴斯徳为了拯教病人,大胆给狂犬病人注射了实验中的疫苗。这一举动,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也将他推上了成功的峰巅;李时珍坚定信念为医学做贡献,他亲尝百草,置生死于度外,治病救人的美徳流芳百世。改革走的是前人末走过的新路,谋的是新篇、布的是大局。只有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破解矛盾的钥匙,改革开放之初,切掉胆囊的任仲夷浑身是胆”;争到“尚方宝剑”的习仲勋说办就办;“要杀头先杀我的”的吴南生大胆突破等等,他们留下了许多改革佳话。
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顽症痼疾,总有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前顾后,不敢挺身而出,一心只想做“旁观者”、“太平官”、“老好人”,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怕得罪人,遇事便躲、见险则退,矛盾不敢抓、问题不敢管,只会辜负组织重托错失发展良机,贻误改革大计。
⑤志无休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把困难和挫折当作动力,视为熔炉,知难而进,乐观顽强,不懈奋斗,才能不断越过低谷,攀上高峰。焦裕禄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大无畏气概,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为今日兰考绿野碧川打下了深深根基。县委书记的典范谷文昌,不怕失败、不怕委屈、不怕磨难,只怕党的事业干不好,以14年的执着坚守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强意志,把昔日荒岛沙坡变成了漫山葱郁。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嘞呦,凭着甘于寂寞、敢于挑战的精神,带领科研团队百折不挠、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了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病人的生命。他们每一步都浸透着与因难斗争的汗水;每一处都镌刻着与风险搏击的印记。
⑥曾国藩有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不了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寂寞之苦,怎么会挖得深井饮甘泉?吃不了衣带新宽终不悔的坚韧之苦,怎么会滴水穿石成深潭?吃不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若,怎么会千锤百炼终有我?
⑦中流击水,惟奋楫者先。追求学业,打拼事业,我们只有敢字当头、干字在前,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才能迈过山重水复的重重险阻,驶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看到万山丛林的无限风光。
(选自《吉林日报》2018年6月12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李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第③~④段的论证思路。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吃不了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寂寞之苦,怎么会挖得深井饮甘泉?吃不了衣带新宽终不悔的坚韧之苦,怎么会滴水穿石成深潭?吃不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若,怎么会千锤百炼终有我?
(5)文章第⑤段提到“志无体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①“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絳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②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③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有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素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是人生的突破者。
④突破人生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平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可见,只有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⑤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⑥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定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1)选出对选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恰当的一项
A、人生边缘并不意味着终点。
B、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勇于突破的过程。
C、人生的价值关键是要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D、勇于突破人生边界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2)选文开篇引用杨锋先生的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5)阅读选文第⑤段画线语句,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作者孔子文涵,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直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由《猩猩嗜酒》想到的
①《猩猩嗜酒》是明代文学家刘元卿的一篇经典寓言,讲述的故事是:猎人为捕获猩猩,投其所好在路旁摆下香甜美酒作为诱饵。猩猩知道这是猎人设下的圈套,不去碰触。但闻到美酒飘香,便垂涎三尺,不能自制。一次次自我告,又一次次有着想喝的纠结,直至忘乎所以,最后竞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直到烂醉如泥,终成猎物。聪明的猩猩因贪恋美酒而丧失了自制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②何为自制力?自制力即自我控制能力。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经典诠释。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欲望人人都有,“存天理,灭人欲”,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是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这是天性流露。没有欲望,人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就会缺乏激情和动力,但若任由欲望和天性自由宣泄,不加理智约束,人生就会如同一列失去闻片的飞奔的列车不脱轨撞个车毁人亡才是怪事。
④好在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类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们能够自觉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这是自制力的表现。自制力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智能发挥以及在成功路上走的远近。自制力好,是一个人强大人格的体现,更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⑤自制力是一个人坚强意志的表现。楚庄王拒赴宴会,用坚强意志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也正因此他オ能成就雄图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是一个大烟鬼,他用过人的意志力克制香烟对他的诱惑,成功改掉恶习。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世界富豪之一。生活无处不诱惑,唯有靠坚强意志管控好自己,慎微、慎独方能成就大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忘乎所以,糊里糊涂就成了欲望的猎物,一失足成干古恨。
⑥自制力是一个人格局和修养的体现,清代书法大师翁同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拥有长远的眼光和若谷的胸怀,遇事能冷静思考,为大局考虑,这是一个成功之人应有的素养。蔺相如忍辱负重,不因个人荣辱而意气用事,避免与廉颇正面争锋,是重国事、看大局、识大体的格局体现,也是明事理、知是非、能忍让的修养体现。而最终,他以宽广的胸怀赢得“强泰不敢加兵于赵”的成果,也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⑦自制力是一种人生成功的保障。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良习惯,不良言行,不一味地归于造化的安排,不给自己的露意任性寻求借口,至少能让我们人生路少一点人为的崎岖障碍,多一点阳光和坦途,多一点丰富多彩的内容。
⑧《猩猩嗜酒》,所喻者大也,愿与请君共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猩猩嗜酒》的寓言有什么好处?
(3)简述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是一个性格急躁的小伙子,与人讨论回题时,总是争得脸红脖子粗,很难心平气和。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性急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克制这个毛病,他在书房写下“制怒”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后,林则徐成为深受百姓爱敢的好官。
阅读下面《新京报》(电子版)的一篇时事评论,完成下列各题。
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别歧视的藩篱,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刚一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
①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这次为了出演《摔跤吧,爸爸》,已经52岁的阿米尔•汗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由于需要出演电影主角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在身材上需要阿米尔•汗随着年龄改变而有所变化。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呢?替身或者道具,都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演出。②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而之所以要打乱19岁、29岁、55岁的拍戏顺序,那是因为他怕戏拍完了再无动力瘦回去。
阿米尔•汗一年只接拍一两部戏,而每接一部戏,都必须全力以赴。由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几乎部部都是经典。但在每一部经典的背后,其实也没多余的“奇迹”或天赋,无非只是超乎寻常的付出和大量汗水而已。
阿米尔•汗的认真劲,会让我想起中国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那批老艺术工作者。今天,我们都以为,在小鲜肉当道的时代,工匠式的打磨、精雕细琢的演出,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可这个印度的国宝级演员却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用心,永远都不过时。
③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这足以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但显然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印度的良心”。让他成就此荣耀的,是他“影以载道”的努力。
阿米尔•汗每拍一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印度的社会问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关注刻板的教育问题,《我的个神啊》关注的是极端宗教,《摔跤吧,爸爸》则关注女性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电影之余,阿米尔•汗还做了一个关注印度当下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视节目,叫《真相访谈》.④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说,大概就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阿米尔•汗的三观虽然很正,但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却又极其谨小慎微。他不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煽动家,而更像一个小心求证的优秀记者。为了获得更确切的数据,他和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奔赴印度各地调查、取证,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都有数据在支撑。
在儿童性侵这个问题上,他和团队得到的数据,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在印度,竟然有53%的受访者表示,童年时期曾经遭受过性侵。
关心社会,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阿米尔•汗而言,除了让他被人称之为“印度的良心”外,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相反,因为这份“炽热的良心”,他得到不少麻烦和损失。他惹怒过地方政府和印度教激进团体,并且因此丧失了印度电子市集巨头Snapdeal的代言;他的人身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然而,阿米尔•汗不会因此就停止关心社会问题,因为他是阿米尔•汗,是印度的良心。
□曾炜(媒体人)
(1)作者认为被称为“印度良心”的阿米尔•汗有哪些伟大之处?请简要概括。
(2)编写导读语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下列最适合放在文章前面方框内作为导读语的一项是
A. 印度国宝级演员再掀热潮!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获得爆棚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2。
B. 为了女性,他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他还打乱了19岁、29岁、55岁的人生顺序!
C. 阿米尔•汗的认真劲,让人想起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老艺术工作者。关心社会,用心做事,永不过时。
D. 阿米尔•汗的每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社会问题,为此他惹怒过地方政府和印度教激进团体,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3)阅读时评类文章要能区分观点与事实,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是表明观点还是陈述事实?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②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
③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
④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4)请你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这篇文章为例,探讨时事评论的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常怀敬畏之心
孙晓云
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畏”,应作敬畏、尊重讲,而非畏惧、害怕之意。
②天命即现今所言之自然规律。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我们不能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为所欲为。万物原有的规律被破坏,人类生存便会岌岌可危。目前,我们正承受着“惟我所欲”带来的恶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健康绿色的蔬菜水果等,都难以得到满足。当然,敬畏天命并非对自然敬而远之,也不是将自然神秘化,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无法支配自然,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和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加以合理的运用和改造。常怀敬畏之心面对自然,始终保持与万物和谐共处,可以减轻或避免逆自然规律运行导致的危害和损失。
③大人需要敬畏。敬畏大人,是由于其“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非我力所能左右”,这类人关系芸芸众生的福祉,所以应该心存敬畏。敬畏大人是对身居高位者应有的态度。但有些人对领导、官员阿谀奉承,这一并非敬畏,而是迎合;同样,有些人无视事实一味指责,这种做法戾气过重,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身居高住者的言行,并通过合理的渠道提出建议,既不过分亲近,也不盲目辱骂。
④圣人之言也需敬畏。圣人之言意义深远,读者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完全领会,所以要敬畏。有些人只知道一点经典的皮毛便四处卖弄,殊不知自己所看到的只是沧海一粟;也有些人并未阅读经典,却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对于圣人之言,没有阅读便没有发言权,即使已经阅读,也未必完全理解其中的精髓。
⑤除了对“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的敬畏,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敬畏的人、事、物。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我们的心态会更加平和,生活也会更加安宁。
(选自2017年3月29日《中国教师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②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