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 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 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未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2)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也许"不能去掉,为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 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3)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至少答出两种说明方法)
(4)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恒温动物奢侈消耗热量,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⑬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2)从⑦﹣⑬自然段来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3)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
【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① 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② 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③ 。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问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④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B.文章第⑤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D.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
(2)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
失语症是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
筷子小传
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和第⑦段不能颠倒顺序,请你说明理由。
(4)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标题"筷子小传"的好处。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加工食品差在哪里
袁越
①美国心脏病协会于2019年11月16日在费城召开年会,来自美国疾控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在大会上宣读了一份报告,指出过多摄入深加工食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有害。
②这份报告来自CDC主持的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招募了13446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从2011年开始追踪他们的健康状况,重点记录了血压、血脂、血糖等和心血管系统有关的生理指标,同时要求他们汇报自己的饮食情况。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2016年, 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如果一个人饮食中的卡路里有 70% 以上来自深加工食品,那么他的心血管系统健康指标要比只有 40% 卡路里来自深加工食品的人糟糕一倍以上。
③这里所说的深加工食品指的是精米精面、糖果饼干、方便面、香肠和碳酸饮料等"方便"食品。这类食品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脂肪等食材提取物,基本上看不出原食材的模样;第二,其中往往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包括着色剂、乳化剂、保鲜剂和调味剂等等。
④那么,深加工食品究竟差在哪里呢?大部分媒体和消费者习惯于把矛头指向食品添加剂,认为那些印在食品外包装上叫不上名字的"化学物质"就是罪魁祸首。据统计,目前被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质超过了1万种,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全都了解,于是很自然地对它们产生怀疑。
⑤举例来说,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常用食品添加剂就曾经扮演过加工食品"背锅侠"的角色。这种添加剂常被用于面食当中,以增加面食的柔韧性。不久前,一位美食界网红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爆料,称这种物质也被用于生产瑜伽垫。此事立刻在国外引起轩然大波,民众纷纷指责食品生产商昧良心,居然让大家吃橡胶。不少食品厂家迫于舆论压力,纷纷宣布不再使用这种添加剂。
⑥但是,此前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偶氮二甲酰胺如果仅作为添加剂使用的话是安全的,那点儿剂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事实上,红酒当中就含有很高浓度的偶氮二甲酰胺,一杯红酒中的含量就和一条面包中的含量差不多了,但那些拼命抵制偶氮二甲酰胺的人却照喝不误,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当中的矛盾之处。
⑦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案例虽然不足以说明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无害,但也充分说明添加剂并不是加工食品之所以有害健康的主要原因。
⑧目前在CDC任职的流行病专家张泽丰(音译)认为,深加工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糖、盐和饱和脂肪,过量使用这些物质肯定是有害健康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成分取代了营养更加丰富的健康食品,比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等,后者早就被证明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⑨换句话说,深加工食品最大的害处不是其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而是其中不含的那些宝贵的营养成分,这才是加工食品最差的地方。 说到底,加工食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往往 都带有商标,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食品公司生产出来的商品。商品最大的属性就是必须盈利,为了盈利,食品制造商一定会想尽办法让消费者多吃,这就意味着人们会摄入超出人体所需的糖、盐和饱和脂肪等成分。长期的进化使得人类对这些成分毫无抵抗力,于是现代人就没有足够的胃口去摄取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8期)
(1)下列说法与选文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A.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常用食品添加剂就曾经扮演过加工食品的"背锅侠"的角色,但是,有很多实验证明偶氮二甲酰胺如果仅作为添加剂使用的话是安全的,与此类似的案件很多,因此,食品添加剂无害健康。
B.深加工食品有害健康是因为深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大量的糖、盐和饱和脂肪等直接挤出了人体内营养更加丰富的成分。
C.我们常见的精米精面、糖果饼干、方便面、香肠和汽水都是深加工食品。
D.人们越是摄人过多的糖、盐、饱和脂肪等,营养越是丰富,越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
(2)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如果一个人饮食中的卡路里有70%以上来自深加工食品,那么他的心血管系统健康指标要比只有40%卡路里来自深加工食品的人糟糕一倍以上。
(3)第⑨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到底,加工食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往往都带有商标。
(4)读了本文。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②先说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柲(bì)即戈把,是木头做的。 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 80 厘米至 1 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铜戈头,没有木把了。
④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图2),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
⑤这是"万"(萬)字(见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jī),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反映出殷人对蝎子有细致的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形体的字。
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
⑦这是"为"(為)字(见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
⑧这是"夫"字(见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
(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
(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
(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
(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③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④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⑤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⑥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⑦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⑧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⑨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⑩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的"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被地上的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的"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2)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3)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阅读《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节选),回答问题。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乙]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下列语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乙]文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两个选段从说明顺序上看都属于逻辑顺序。
B.[甲]文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无法被人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C.[甲]文"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意在说明池沼大部分使用活水,不是全部;
[乙]文"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一词强调了桥面与河面不完全平行。"大多"和"几乎"都从程度方面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一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阅读《华为领跑5G时代》一文,回答问题。
①跨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前不久在西班牙开通该国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至此,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
②在西班牙开通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后,记者在马德里市中心走访时,在太阳门广场的一家沃达丰门店了解到,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顾客可以签约,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
③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随后网络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西班牙沃达丰的5G网络由华为和瑞典电信企业爱立信提供技术支持。先期开通5G网络的15个西班牙城市中,有12个安装的是华为的基站。
④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为能实地体验5G的网速, 华为的工作人员用 5G 手机进行测试,网络测速软件显示,下载速度最快高达 800 多兆每秒,上传速度高达 70 兆每秒左右。而在 4G 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同时,5G 网络的时延测试结果仅为几毫秒,4G 网络则是几十毫秒。
⑤对于沃达丰与华为的合作,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除了西班牙,此前,英国和瑞士在一些城市开通了5G网络,也都使用了华为技术。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5G市场拥抱华为,市场最终还是作出了理性选择。
⑥目前,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西班牙《世界报》近日刊文说,比起其他竞争者,华为的5G领先两三年。
⑦毋庸置疑,5G时代华为成为领跑者。
(有刪改)
(1)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⑥段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下列选项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西班牙,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限流量。
B.5G网络基站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
C.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高时延的特点。
D.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
阅读《病毒是如何危害健康的》一文,回答问题。
病毒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①"SARS"病毒过后,人们一提到病毒就为之色变,可见病毒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多大的恐惧感。其实每种病毒只要我们真正了解了它,就会战胜它,病毒也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了。那么病毒究竟是什么?它的存在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呢?
②病毒是一个小颗粒,这个小颗粒共有2层:外边一层是蛋白层,蛋白层里边裹着一层核酸分子,像把守大门的2个士兵,而且每个士兵的职责各有分工。蛋白层不但要保护病毒,还要选择病毒寄生的细胞,核酸分子则像一台计算机,把病毒繁殖后代的全部信息储存记录下来。
③那么,病毒这个小颗粒究竟是怎样生存的呢?原来,通过自然选择,病毒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新陈代谢方式。它先找一个其他的生物细胞,我们称之为"寄主",进入寄主身体后它开始借用寄主的酶系统,为自己服务:先命令酶系统合成病毒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再命令寄主把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改造成新的病毒颗粒;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病毒把寄主分解消灭并一脚踢开,同时把数以千计的新造病毒放出来,这些病毒又按同样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已的队伍。
④为什么病毒一定要找一个寄主才能生活,它不能独立生存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生物存活于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当新陈代谢终止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新陈代谢是生物靠自身体内一系列酶的工作来完成的,一切能够独立生活的生物都有自己的一套酶系统,可是病毒没有,它只有去寻找一个新的生物细胞,再去依靠这个细胞的酶来进行新陈代谢。
⑤既然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培养大量的病毒用来研究抗病毒的疫苗的呢?他们先把受过精的鸡蛋孵化5~10天,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把这个鸡蛋敲掉一小块蛋壳,再把需要的病毒从这个小孔送进鸡蛋里,用石蜡封好开口,继续孵化。这样就为病毒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大量的病毒就繁殖出来。预防天花、流感和其他一些病毒的疫苗就是通过这种鸡胚培养法生产出来的。
⑥因为病毒能够在许多生物的细胞内生存,所以我们可以按细胞的种类给病毒分类。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在细菌(一个细菌为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即吃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
⑦经过统计, 人类传染病有 80% 是由病毒引起的,像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甚至流感,这些人类常见病都是因为病毒张狂肆虐所造成的。
⑧在彻底地分析了病毒之后,我们知道避免病毒侵害首当其冲的是斩除病毒寄生的环境根源,让病毒真正地远离我们人类。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文中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⑥段加点词语"许多"能否删除?为什么?
(4)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到远离病毒?
阅读《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回答各题。
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
①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誉中外的中华太极拳相传发祥于太行山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600多年前,陈王廷在秉承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参考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的《经络学》,创编了太极拳。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
②此后的300多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下,日益完善。陈王廷后代陈长兴将太极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陈长兴还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成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④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道法自然,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静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
⑤几百年来,极具丰厚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太极拳也正用它那特有的艺术性的语言,把我们的生活演绎得更精彩、更富有诗意。
(选文有改动)
(1)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是什么?
(2)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开枝散叶"在文中的含义。
(3)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②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
③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
(4)从第④段看,人们习练太极拳有哪些好处?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
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 【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⑥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
(作者:欧阳自远。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乙】 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亮就成为高地。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
(摘编自贾斌《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第⑤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本一第⑥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
C.月球的引力可减缓地球自转速度,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一天可能更长。
D.月亮看起来明亮而又有暗斑,是因为玄武岩反光性好,斜长岩反光性差。
E.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2)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3)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链接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健康防线很容易被病毒攻破。
(节选自《读者》)
(1)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②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夜很深了,有的同学还在聊天、刷手机、打游戏……睡前,时间总是"余额不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写几句话,规劝你的同学按时休息,不要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