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

    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无数。

    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 处 不 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

“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1)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烧脑”,为什么?请仔细阅读全文后作答。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记忆,吸引无数粉丝。

B.飞花令是古代酒令的一种。它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朝,是古人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C.飞花令中的“飞花”二字出自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D.《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改良了飞花令,不讲究关键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具有很强的竞赛感,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

(3)班级模拟古代飞花令游戏开展诗词各句背诵比赛,比赛设置的关键词是“笛”,小玲背诵的名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小玲是第几个上台背诵的学生?为什么?

来源: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⑤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4)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来源:2017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世界级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推断,到2036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在劳动力队伍中引入人工智能,在未来5年,将使15个主要经济体失去710万个就业岗位。

②那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怎样一步步入侵人类职业的?

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从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开始入侵。根据牛津大学提供的数据,以下职业被取代的概率均为9026以上:收银员、信贷员、农民、导购、快递员等。这些操作类工作通常可以量产和规模化,容易复制,而且不太复杂。它们是人工智能最为青睐的。

④索引类工作虽然比操作类的工作更难替代,但是其中某些领域开始沦陷。例如,医师、裁判、记者、财务人员、翻译等,这些职业多为标准化工作程序,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情感、价值判断和较少出现例外情况的职业。

⑤创新能力是人类智力皇冠上的明珠,从人类的感情上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能力受到威胁。事实上,机器人可以学习创新,而且速度惊人。同时,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模仿人类。因此,从理论上说,人类可以做到的,人类的终极产品也可以做到,这就是说,创新类工作最后也会被  (甲),只是时间稍晚。

⑥面对如此优秀的机器人,人类开始采取一种心理策略:认同,即把他们当作我们的一员,  (乙)是我们自己。不过,虽然认同可以使我们心理上获得平衡,但是竞争仍然会撕下温情的面纱,我们无法回避职业和生存上遇到的困境。人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自己,也许才是正确的方向。

(1)根据文意填空。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入侵人类职业的顺序是:操作类工作﹣﹣  ﹣﹣  

(2)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侵蚀 甚至         B.侵蚀 或者     C.挑战 或者        D.挑战 甚至

(3)请依据文本,说说我们应怎样面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步步入侵。

来源: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植物工厂

石东乔 冯锋

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和运用。

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可以想象,只要带上种子、水和营养物质,利用太阳能或其他清洁能源,就可生产出粮食、蔬菜和水果来,这不仅解决了"瓶颈期"问题,还能解决航海、航天、沙漠、极地等环境中的吃饭问题。

(《光明日报》,2020.12.10有删改)

(1)结合文本信息,给"植物工厂"下定义。

(2)第④段说明植物工厂里先进设施的重要,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

(3)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第⑥段"由此看来"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植物工厂被看成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说明其预示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B.

植物工厂可以自由调控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受外界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C.

第⑤段画线句生动有趣,其主要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

D.

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得在荒漠、太空、航船、极地建立农场成为可能。

来源:202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2分)

(2)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5)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6)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2分)

(7)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来源: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现代工匠精神

刘艳琼

①近来,工匠精神盛行于西方而鲜于中国的观点,广泛见诸媒体。有一组数据:全球寿命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公司中,德国837家,荷兰有22家,中国仅16家。中国制造要在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这里有必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②工匠精神并非手工至尊,更要人技共进。言及工匠,我们会想到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典故,但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化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晶。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iPod后盖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苹果公司视频全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量产,既创新了现代制造,更诠释了现代工匠精神。

③在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高铁列车部件打麽工宁允展,能将手工打磨精度控制在0.05mm以内。他有灵性。有悟性,是带着思想打磨的现代工匠,而不是简单的“唯手熟尔”。我们要赞赏这种工匠精神,我们也期待这种精神能与技术结合,像苹果公司那样革新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④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既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⑤“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而倘若我们仍是宣传打磨工甘心住小破房、骑电动车,则极易误导人们,认为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也显然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主要”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说明对象是现代工匠精神。

B.真正的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现代科技,以及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思想有机融合。

C.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显然有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来源:2016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菊馔之流变

◆贾祖璋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____可欣赏多姿的菊花,____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1)阅读②③自然段,简要说说菊馔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2)菊花饼的制法为:“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请问最后一道工序的“印饼”是什么意思?

(3)请在第⑦自然段的横线内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4)请在下边读书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向往赏菊的诗句。

来源:2016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问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④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B.文章第⑤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D.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

(2)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

失语症是   (不超过30个字)

来源: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番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番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番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中学生百科》)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2)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A.《绿岛小夜曲》B.《黄河大合唱》C.《小苹果》D.《最炫民族风》

来源: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余世存

①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②秋分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隆水,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谚语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紧、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经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故乡村经验是,“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③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是韬光养晦。

④无论是物候显象,还是人体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⑤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伙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问。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修缮房屋,欧美国家那些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换地板、换门窗,使房子焕然一新,以迎接冬天。

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如果说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秋分时就是收敛,在告别,在隐居。

(选自2015年第20期《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具体指什么。

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

(3)第②段加点词语“很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4)选文多处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来源: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回答各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B.具有一定化学毒性的微塑料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C.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总量不断增长。

D.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降解处理。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只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拦截,就能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大型塑料来源的说明。

B.第③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说明作为塑料生产大国,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来源: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 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駛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时空顺序

(2)对②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C.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注说明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D.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自动驾驶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发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C.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有"有条件自动驾驶"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来源:202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8-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近年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左右。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经占到了58%。

②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2007年,我国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重点专项行动,“三减三健”活动在全国开展,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③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居民体重超标的趋势已经体现在儿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

④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染上了熬夜、缺乏运动、经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⑤再次,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多,如:社区营养不良的筛查、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评估、甚至糖尿病、血脂异常、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管理等。

⑥最后,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等。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警示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有删改)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有哪几项实施步骤?

(3)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左右”可否去掉?为什么?

来源:202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7-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成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使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出当前所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古配合科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点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成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197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了5000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其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字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第②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为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

(5)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护。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气的成本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

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④可悲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⑤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⑥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⑦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实现。

⑧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⑨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

(原文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生气影响人的身体的过程是:生气产生心理变化→神经进入应激状态→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机体应激→诱发多种疾病。

B.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引出说明的对象,说明生气对人体的影响及产生的危害,然后说明生气的引发因素及应对途径。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生气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D.“道家闭关、佛家‘八戒’、儒家约束举止”这些避免不良情绪、创造好心情的方法,只适合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群,对大众没有作用。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是如何排造不良情绪的。

来源:2018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顺序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