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⑪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⑫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⑬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⑭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⑮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⑯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⑰“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⑲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⑳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㉑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㉒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㉓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4)细读小说第⑱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

(5)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来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 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

依恋﹣﹣  ﹣﹣期盼﹣﹣  ﹣﹣怀念

(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②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来源: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田双伶的《翰墨街》,完成各题。

①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翰墨斋和宜兰轩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一个喜弄墨一个擅操琴之外,与别家无甚区别。

②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也常有邻近县市的人来买纸墨选字画做装裱。翰墨斋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③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④他嘘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⑤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⑥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⑦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⑧他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⑨最后谈定价钱,不过三两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您说是不是?

⑩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

⑪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

⑫可是古城一位作山水画的老先生携了几幅画去做委托,他斜看一眼,说,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一番话说得人悻悻而去。

⑬可是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图)就卖了三万,这在翰墨街上算是高价了。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⑭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⑮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兰三十多年了,画的兰不输名家!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

⑯气得那人要砸店。

⑰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

⑱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字画,赠人不显失礼吗?

⑲老陶不紧不慢地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高秀清峻,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

⑳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㉑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㉒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㉓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

㉔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的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闲章,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㉕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㉖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天池》,有删改)

【注】①钤(qián):盖。②润格:这里指报酬标准。③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  →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  →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㉔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文章结尾第㉖段頗具匠心,请加以品析。

(3)老陶是书法名家,却多次“舍得”将自己的作品赠予他人,结合全文思考:老陶舍弃了什么?会得到什么?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村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链接材料中描写的陋室很有“雅意”,本文第⑩段划线句描写的“宜兰轩”也很有“雅意”,但“雅意”的意味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陋室“雅意”的意味:  

宜兰轩“雅意”的意味:  

来源:2019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淤泥偏自出芙蓉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

       生活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种种坎坷,都能给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砺,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遣怀。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2018年7月23日《新民晚报》,作者胡晓军,有删改)

(1)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脂玉瓣,红翦彩霞笺”不同?  

A.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

(4)在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性?

(5)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来源: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笼子里的花

①遇见那只笼子的时候,正是春末,在我们小兴安岭深处,温暖才刚刚开始。我走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林木正吐出崭新的叶,满眼是一片片嫩嫩的绿。那个笼子就在一棵树下不远处,竹制,底部已经散碎,直插入泥土里。它可能是曾经挂在树上,里面曾经困囿着一只美丽的鸟,然后忽然坠落,鸟儿飞向了高空。

②然后我看到笼子里的地面上,有一棵小小的植株。纤细柔弱,一阵风来都会摇曳得很剧烈。似乎有笼子的阻挡,它才不至于倒下。笼子不寂寞,在失去了一只鸟儿后,又有这样的一株植物自投罗网。植物没有翅膀,没有腿脚,也许这样的桎梏对它并没有什么限制,反而会是一种保护和陪伴。

③再次去那里的时候,已是半个月后。这一次,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此时草木已经繁茂,覆盖了天空也覆盖了大地。那个笼子几乎淹没于杂草间。笼子里的那棵植物高大粗壮了许多,顶部的细干和周围的枝丫,纷纷从笼子栅栏的间隙钻出来,或旁逸斜出,或扭曲向上,看起来像是它把笼子缠绕围困起来。

④可是即使如此,我也觉得那个偶然的笼子限制了这株植物的生长,使它不能恣意于风雨之中尽情舒展。它身畔的那些花草草,都已经蹿得老高,仿佛争相努力着,去抢从高树间泄落的阳光

⑤于是我心里便有了一份牵念。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山坡上笼子里那株不知名的植物。再见它时,已是十多天后。夜里一场雨悄悄地路过,把山色濯洗得清亮无比。踩着一地的微滑与松软,来到那棵树下,一眼看去,竟然没有发现那个笼子。

⑥用目光细细地梳理过去,才在一丛绿色中发现那个笼子。它比原来高了许多。那棵植物已经更高大粗壮,而且枝繁叶茂,像许多只臂膀,把笼子拖离了地面。笼子就像它腰间的一条短裙,被枝枝丫丫托举着,被密密层层的叶子遮掩着,身形完全被植物包裹住。枝丫间结了许多细小的花蕾,向着四面八方,自由而奔放。在风行雨过中,植物越发茁壮,而笼子却越发破败了。

⑦再次去的时候,那株植物的花儿已经竞相绽放,在林间斑斑点点的阳光下,花儿虽不十分鲜艳,但是攒攒簇簇,也很惹人注目。笼子依然可怜地吊在植物的身上,已经松松散散,仿佛是想拼命抓住那一缕芬芳。“笼里开花笼外香”,而此刻,花与香都在笼外。笼子破败无比,只是仗着一些细竹条勾挂在花枝上;一些花儿已经开败,可更多的花儿还在开放的过程中。淡香氤氲,让人几乎会忘了笼子的存在。

此后,我仿佛放下了一份心事。那一株不知名的花儿,终是打破了牢笼,在无人的山间尽情地释放美丽与芳香。于是我便不再想起它。生活重复而匆匆,我的心刚刚伸出樊笼一角,便又收了回来,继续在尘世里辗转奔波。

⑨再次与那株植物相遇,已是秋日。也是无意间散步,就到了旧处。想起春夏里的种种,目光依然细细抚过熟悉的地方。那株植物依然存在,更高大了一些,叶片已经稀疏黯淡,花儿也早已谢落。那个笼子已经没有了踪影,我蹲下来,看着地上,笼子已散碎成一些竹条,半入尘埃,和它们在一起的,还有花谢后成熟脱落的种子。

笼子终会被泥土所化,而种子,明年依然会破土而出

(来源:《意林》,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和笼子及一株植物的几次遇见?第四次遇见时,作者看到的笼子和植物的状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2)第⑧段中“此后,我仿佛放下了一份心事”,句中的“心事”指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意图两方面比较第④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天》老舍)

(4)请说说你对结尾段“笼子终会被泥土所化,而种子,明年依然会破土而出”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来源:2019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46个闪亮的名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⑪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⑫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⑬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⑭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⑮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⑯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⑰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⑱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⑲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⑳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1)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⑫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来源: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性文章阅读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拿出一个古匣,取出两本书,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济世教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1)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认真梳理后将下面空缺的情节用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壮士借书→①  →藏书被烧→②  →③  →原书出土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富有深意,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3)祖父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并归纳。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对“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使中国水稻亩产从1964年的200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1065.3公斤,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新华网评)

来源:2019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根指向小学,一根指向中学。

②“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③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④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⑤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A)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⑦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上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寓意球有多大,男孩儿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⑧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⑨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⑩在我读初中时,桥被拆了。(B)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⑪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由此向东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⑫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⑬我站在河边,河水粘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⑭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⑮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那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⑯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因由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⑰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⑱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

⑲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作者 路明

(1)给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文中开头写到小镇的“猛犸象的化石”布局,用意是什么?

(3)词语反复是选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请从(A)(B)处画线句子任选其一,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赏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⑭~⑱段,四次写到小镇的“消失”:桥的消失、农田的消失、农民的消失和时间的消失,末尾又写到奶奶找“孙子的胆子”,请依据选文内涵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消失的”和“找回的”到底是什么?

【材料链接】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来源: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翅膀

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睡下铺,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

②一天午休,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上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真是“傻样儿”。

③以后的日子,小泥蜂竟成了我的常客。它天天都来,从不间断,有时围着床顶那幅画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它围着那幅画转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床顶飞下来,“嗡嗡嗡”的在我跟前叫个不休,似乎在给我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④实习前,我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母亲天天在村口盼我回家,人也瘦了许多。信中还告诉我一件事:前段时间姐姐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母亲急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四处打听才得知姐姐被人骗去了外地。去解救时,在争执中动起了拳脚,姐姐吓坏了。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母亲回来后嘱咐小弟不要将这一切告诉我,说怕影响我毕业考试。

⑤读完弟弟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⑥实习回校后,那只小泥蜂又来了,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幅画转。

⑦一天中午,当小泥蜂再次出现扰得我睡不着觉时,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猛地向它打去。小泥蜂被打落到了地上。它像突然加大了油门的小发电机,在地面拼命旋转着,发出一声声急促而沉闷的声音。我从床上弹了起来,用脚向它踏去,想置它于死地。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⑧第二天,小泥蜂没有来,我想它一定不敢再来了。

⑨第三天中午,小泥蜂又来了,它的身子向左边倾斜着﹣﹣显然,它的翅膀被我击伤了。小泥蜂尽管受着伤,但它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张山水画艰难地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显得特别焦急,像是要把画纸顶穿。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等小泥蜂飞走后,便将床顶那张山水画撕了下来。几粒白白的、米粒状的虫卵伴着一些小黄泥土掉到了床上。原来,小泥蜂将卵产在这里﹣﹣那是它宝贝的窝。

⑩一切真相大白!可爱的小泥蜂,你天天围着这里转,你不顾翅膀折伤,视死如归,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的儿女呀!它们就是你的生命。可爱的小生灵,你有一颗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拳拳母爱之心啊!

⑪当我怀着负疚的心,小心翼翼地将这几粒卵放回床顶小泥蜂的那个“家”时,我猛然间想到了家乡我那背负生活重担的母亲。她艰难拉扯五个子女,而今又被人伤了胳膊﹣﹣母亲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了,但她仍用瘦弱的身体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儿女。不知何时,我的脸庞已被泪水打湿。

⑫以后的日子,小泥蜂将蜂卵搬走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⑬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早已成家立业。而我至今还一直惦念着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小泥蜂。多少次梦回大学,梦中,那只小泥蜂是那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

(作者刘鹏,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翅膀”的含义。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母亲冲上去一把推开阻挡的人,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伤了胳膊。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就在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竟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讲解。

来源: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粱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平静→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来源:2018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权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里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②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5)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来源: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的世界。如蚕茧中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②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白。(不少于40字)

来源:2018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余显斌的《独行玉器行》,完成下列各题。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甲:买、求),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已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⑪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⑫王独行愣了一下。“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请师父出题。”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⑬几天后,王独行生病住院,将玉器行暂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局长来了,在玉器行转了一圈,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半个多月后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作为礼物相送。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周局长点点头,转身离开。

⑭曾白回去,独自选料,设计,雕琢。

⑮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眼前。一只猴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周局长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⑯当天,王独行回来,宣布曾白不能离开。“为啥?”大家不解。

⑰“考查不过关!”王独行说,“是我请周局长来索要玉雕的,这是一道考题。我一直(乙:告诉、告诚)大家,玉匠要人净心净,曾白如此做法,显然不合格。”

⑱但正说着,周局长赶来,微笑着说,“过关了,过关了!”王独行一愣,不解地望着他。

⑲原来,周局长拿回玉雕,用放大镜仔细一看,竟然是荧光石雕的。底座上隐隐有一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为灵物,岂能贿官?”

⑳王独行听了,哈哈大笑。曾白问:“师父,我能离开了吗?”

㉑“不行!”王独行一(丙:挥、摇)手,“我老了,要退了,玉器行得有人主管。我决定,曾白上。”

㉒至于曾白以荧光石充玉,王独行说,应该的。

(选自《林中凤凰》,有删改)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王独行立下三条规定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  →王独行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  →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曾白  →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

(2)依次填人文章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买、告诫、挥      B.求、告诉、播

C.求、告诫、挥       D.买、告诉、摇

(3)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②请分别说说⑮和⑱段中周局长“笑”的内涵。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胡屠户的两段话,结合本文第③段划线句和第㉒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吴敬梓《范进中举》)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都有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设计,都是以“变”写“不变”,胡屠户和王独行的“不变”分别是什么?

来源: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________

北野武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无功而返。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走了就别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很快地,我就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只好偷偷摸摸爬窗出入。

    一个寒风呼啸的中午,我照例还躺在被窝里。房东来敲门:“哪里有你这样的蠢蛋?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

“不,我想你肯定会叫我滚。”我低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因为房东很仁慈。”“你真是幼稚又愚蠢。”房东叹了口气,“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坐出租车紧跟着过来了。”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交,您就来找我拿。’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不知怎么,我又想回那个久别的家了。打电话时,心脏猛跳。母亲问:“最近上电视,赚到钱啦?”语气非常温柔。不料,我才说“还可以啦”,她立刻缠着我说:“那要给我零用钱!”这当妈的怎么回事,真扫兴。既然如此,就让她见识一下。我准备了三十万现金,请她到寿司店。

“妈,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我想让她惊喜。得意地说,“三十万。”

“就这么一点?”不变的刻薄语气,“不过才三十万,就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不欢而散,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要走了。小武!”母亲突然握住我的手,眼眶湿润。我安慰她说我还会再来。

    她突然回我:“不来也行,只要最后再来一次。”语气变得强硬。“葬礼在长野举行,你只要来烧香就好。”她又恢复成彻底好强的母亲。

    葬礼之后,姐姐交给我一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和一封信。打开袋子,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年×月×日 300,000;×年×月×日 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母亲写道:“武儿,在几个儿女当中,我最担心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总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从不间断地要你寄钱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也为了替你储蓄。你给我的钱,一毛都没有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

(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小武的矛盾本质上是一种什么矛盾?

(3)请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说“母亲”的性格特征。

(4)请问“母亲”一直瞒着小武为他交房租可能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5)分别说说最后一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杜甫《望岳》中的尾联。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来源: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来源:2018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综合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