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 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 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 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3)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①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文章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过年
①在我初二那年五月,寡居六年的母亲带着我改嫁了。
②我知道,母亲再不必为我走十里山路上学担心了,我家那两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也会在这一季的风雨中坍塌。母亲还告诉我:“就你一个,省心哪!”
③可当见到那个头发花白、长了张驴一样黑长脸的鳏夫时,我抱着母亲差点哭出声。我什么都不叫他,无法避免时,就用“他”代替。
④新家门前是火车站,有三间红墙灰瓦的工作室,虽然每天只有两列对开停一分钟的客车,和偶尔待避的几节货车厢,但那嘹亮的鸣笛声,和两条红禍色锈迹斑驳的钢轨,还是宣告了它与其他乡村的不同。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这都是我愿意接受的。
⑤小站每天一个值班员,二十四小时吃住在那里,两班倒。我发现,每次见到那两人,他都长脸堆笑,谄媚又殷勤,不过总是那两句:“今儿当班儿呀?接车呢?铁路服真神气……”他还把家里的嫩黄瓜、尖辣椒、水萝卜等小菜儿送过去:“第一茬,尝尝鲜儿。想吃园子摘去。”其实昨天他就对另一位这么说过了,我很不屑。
⑥母亲却说:“人家能告诉你几点来车,跟司机多说几句话,小旗晚摆一分钟,这就成全咱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煤。来这里待避的多半是拉煤的空车皮,他总是第一个爬进去扫煤。有时是一土篮带块的优质煤,有时是编织袋煤粉。一次运气好,还捡了一捆干海带。可他那个西房山偏厦总也装不满。后来我才清楚,他在里面挖了地窖,偏厦周边用油毡纸蒙着总也不动的柴火,其实是为地客防潮的。
⑦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我也看不起他的贪得无厌﹣﹣煤扫家来也不烧,还总去抢干吗?
⑧好在时间不久,我就到县城读高中了,每月只回家一次。
⑨三年后,他风湿性关节炎加重,再也爬不上火车了,我也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欢欢喜喜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七千多元的学杂费却令我和母亲犯了愁,母亲为难地说:“还得做套新行李呀。”“再买几件新衣裳!”他说完就出去了。
⑩第二天,家里来了一辆蓝色解放牌大卡车,他领人扒了偏厦,竟然拉走两车的煤,卖了四千多块钱。想到我以前那样对他,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⑪大学期间,我周末和寒暑假都在做家教,很少回家,生活费用基本自理。大四那年寒假,我一天三个一对一辅导高三学生,年三十才回家。当我把三千元钱放到饭桌上时,母亲乐得直搓手,又摸着我头说儿子出息了。他也笑出满脸楣皱,鱼一样东游西逛,挨家讲我如何如何了得。
⑫工作第二年,我就在省城貸款买了房子,本想装修完带他们来住几天,可在冬至前一天,母亲因路滑摔出脑出血,去世了。送走母亲,我一遍遍翻检家里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打点好,准备烧完头七带走。
⑬那天早上,他端给我一碗混汤挂面,就独自坐在炕沿边,目光空洞地对着地面出神。他明显瘦了,脸看上去更长,两只手像疙疙瘩瘩的枯树权搭在腿上。我放下碗,搜遍全身,把所剩七千八百元整钱都留给了他。他眼角发红,看着我说不出话。我急忙回避了。
⑭起风了,铜钱大的雪花在空中翻飞。预计火车就要进站,我拎起两个提包,他忽然像醒悟过来,伸手来帮忙。我说:“下雪呢,别出去了。”
⑮走出院门,我回头再次看了看这个名义上住了九年,实际没住满两年的房子,心说,我跟你再无瓜葛了!我心一横,快步走出院子。
⑯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我艰难地走到登车口,放下提包,调转身子紧固领口时,突然发现,他正袖着手,迎风站在小站东南角。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绿皮火车夹带风雪呼啸着驶入算我才三个旅客的站台。我冒着打脸的雪花登上车门,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车就启动了。我看见,那个被风雪裹挟的树桩向前挪了挪,眼前瞬间模糊。
⑰回来后,我总会想起那个风雪中的黑影。
⑱腊八那天,我几乎一夜未眠。
⑲翌日出门,我直接去了邮局买了张印有大红灯笼的明信片,投入邮筒。地址写的是小站后院,内容简单的几个字他都认得﹣﹣爸,我回家过年。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理清“我”对他的情感变化。
① ﹣﹣② ﹣﹣理解、关心﹣﹣③ ﹣﹣敬爱、依恋
(2)选文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
(3)分析选文⑬段中他“看着我说不出话”的原因。
(4)体会选文⑯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
②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⑤段对他的语言描写,目的是表现他的性格开朗,能说会道。
B.选文⑪段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他的自豪、欣慰之情。
C.选文段⑭中画线句子是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寒冷悲凉气氛,为下文写他仍冒着风雪送“我”做铺垫。
D.选文段中“爸,我回家过年”一句,语言简洁朴实且饱含深情,含蓄⑲表达了文章中心。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
"我"的情感变化 |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
意外 |
第二次: ① |
痛苦 |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② |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伞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渴慕的眼神。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的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寬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在工作室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A_____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妈妈B_____地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往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嘴,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⑥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偶尔几只鸟儿飞过。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抒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心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⑦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⑧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多年来,母亲最惦念的一直是我这个女儿。在外读书时,每次拿起电话,里面都是她的询问叮咛;后来独立在社会闯荡,难免遇到磕磕绊絆,她总能给我慰藉;结婚后,不谙柴米之道的我仍要她操心。父亲去世后,母亲大病一场,衰老了许多。近两年母亲似乎很少笑了,对我也愈加依赖。而四十多岁的我,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半嗔半怒地数落了我一句:“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原文有改动)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消逝 偶尔
(2)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① →“我”拒绝母亲送来的伞→② →母亲原谅了“我”
(3)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在选文第④段A、B两处分别填上两个字的词语,表现人物的动作或神态。
②第⑨段中“半嗔半怒地数落了我一句: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一句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5)选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谈出两点即可)
(6)在选文中,“伞”不仅是遮蔽雨雪的工具,还承载着美好的情感。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有其他事物也曾给你带来过类似的体验,请写下来,不超过45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太爷老师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做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字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字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蔸,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⑪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1)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2)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
①秋分刚过,张大春的嘴就笑得合不拢来。今年风调雨顺,他种的两亩无花果丰收了。一枚枚黄绿色的果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压弯了树枝,随着微风的吹拂飘来淡淡的果香。按照今年的行市,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张大春盘算着:女儿要的裙子,老婆的风衣该买了。
②今天早上,张大春两口子就早早地摘好无花果,他们要挑到镇上去卖。虽然是秋天了,太阳依旧很大。他们家离公路只有几分钟的路,挑着无花果刚到公路边时,身上就冒汗了。张大春把担子放下,一边歇气,一边等车。“吱”的一声,一辆小车在他们面前紧急停了下来,吓得张大春两口子脸青面黑。过了好一会儿,两口子才回过神来,无花果已经被小车撞得四处都是,有的散落在水田里,还有的在小车的轮子下,已经轧烂了。
③“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从小车司机位置上下来一位男子,不停地向张大春道歉,“我们是第一次来,不熟悉路况,把你的无花果撞坏了。”“一句对不起的话就想走,没有那么容易,你要赔我的无花果!”张大春拦着小车,不让他走。
④我们赔你无花果,你估算下散落在田里的和小车轧烂的果子有多少斤,我们赔。”这时候,从小车里出来一位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子,说话的声音甜甜的,像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她手里拿着一百元。司机说:“蒋老师,你在车上坐着就行了,这点小事我能够处理好。”“一百元,你打发叫花子呀!”张大春瞪着眼睛,对两人说。“那你要多少钱,两百元把你的无花果全买了,应该够了。”蒋老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她准备给张大春两百元,从红色的小皮夹子里又拿出一百元。“一千元!”张大春脱口而出。
⑤就在上个月,张大春家的两只小猪在公路上被一辆小车轧死了,那小车发疯似的开走了,至今没有找到肇事者,赔偿也无从说起。他盘算着,要把自己的损失从这两个人的身上找回来。
⑥“给你五百元行不行?”蒋老师从小车司机手里接过三百元,与自己手里的钱合在一起,递给张大春说:“我们今天只有这么多现金了,下次来的时候再给你五百元。”“不行!”张大春站在车头,拦着小车不让走。
⑦时间要到了,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司机看了看手表,低声征求蒋老师的意见。“那这样,我们到前面学校去办点事就回来,再给你一千元可以不?”蒋老师态度还是很温和。“你们要走可以,小车必须留下!”张大春怕他们借口到学校办事,开着小车跑了。司机和蒋老师从小车里提出两个箱子,司机拔下钥匙,准备锁车。“用不着锁了,”蒋老师笑着说,“有大哥帮我们照看呢。”
⑧那两人向前面不远的学校走去。张大春感到好奇,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女人照看着小车,自己悄悄地跟在那两人的后面,他要去看个究竟。那两人来到学校,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陪着他们进了一间教室。那间教室是女儿读书的教室,张大春去开过家长会,熟悉那间教室。
⑨他们去女儿的教室做什么?张大春更加好奇,他悄悄地躲在教室窗口外面,看见校长和几位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蒋老师正给学生们上课,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叮当当”,下课铃声响了,蒋老师没有宣布下课,而是打开带来的两只箱子,拿出很多学习用具和衣服、鞋子等物品蒋老师把一件米色连衣裙给一位女学生穿上,还前后左右地看是否合身,张大春看清楚了,那女学生是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笑得合不拢嘴。
⑩看到这一切,张大春小跑到了停小车的地方,对自己的女人说:“走!不要他们赔钱了!”这时候女人已经把散落在路上的无花果捡到了口袋里。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可是昨天晚上,答应女儿今天卖了无花果,给女儿买连衣裙呀!”“还要他们赔什么钱呀!”张大春把自已看到的情景对女人说了。他还选了上等的无花果,装在一只口袋里,放在小车里。两人悄悄地离开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标题“老师”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⑦~⑨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蒋老师的形象。
(4)结合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将张大春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
(5)选出下列关于张大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张大春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B.卖果途中,张大春索赔、送果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C.选文第①段中,张大春的盘算表明他是个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的男人。
D.选文用大量笔墨塑造张大春的形象,是为了反衬蒋老师,正衬司机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 →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③ →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口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玉白菜
李世营
①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犹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④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
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⑩赵德茂失望而去。
⑪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
⑫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⑬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⑭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⑮“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
(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改动)
(1)请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填空。
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① →杨石头拒绝赵德茂高价购买“玉白菜”→②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②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写“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①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群勇士中,一定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
②钟南山骨子里的"刚",从小就埋下了。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一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没想到,伞边翻卷,支撑力不足,钟南山狠狠地摔在草地上,瘫坐了一个多小时,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
③成年之后,钟南山投入到了医学行业。1971年他刚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是医院里功底最差的大夫。因为一次医疗诊断失误,他被科室的医师们揶揄嘲讽,他羞愧难当,每天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医学术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几个月内,他写下了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暴瘦24斤,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④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中国医生没有资格直接参与临床手术,钟南山只能做一些查房、参观实验的边角活。他知道,只用眼睛看根本不能做出成绩,导师也不看好他,只允许他待满8个月。钟南山不服气,决定改变局面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为了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课题,他狂吸一氧化碳。要知道,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2%,就相当于连抽60支香烟。他成功了,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指出了推导的不完整性。导师心服口服,告诉钟南山:"你想待多久都可以。"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
⑤钟南山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成长为一个敢医敢言的"钢铁直男",在医学的荆棘丛里走出一条坦途。
⑥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⑦"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⑧"非典"刚开始时,广州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急剧增多,连一些医生也开始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亲自给每个病人量体温,不放过每一个观察的机会。曾连续工作38小时未合眼,直到病倒在床。为了不影响同事和病人的情绪,他隐瞒了病情,悄悄回家治疗。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等着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来:"我意识模糊,但我知道是他,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武汉疫情凶猛,他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毅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
⑨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⑩钟南山,就是那刚硬坚强、永不弯折的中国脊梁。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
(1)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钟南山的形象。
(3)作者为何不用"钟南山传"而用"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作为文章标题?请简要分析。
(4)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结合文本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给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鲁迅、毛泽东、习近平和钟南山写一段感谢词。要求:不少于5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链接材料: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因为 。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①年龄越大,就越认可父母的人生;越是见识到不同的人群,就越意识到他们的难得;越是和概念、理论打交道,就越意识到父母落地的人生姿态,是多么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生命力。
②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一辈子生活在湖南的一个村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
③妈妈19岁嫁给爸爸。外婆生育了6个孩子,还领养了一个,但妈妈是唯一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虽然说不上能享受到多少宠爱,但至少没有遭受过任何对女性的轻慢,妈妈甚至还念到初中毕业,字写得比我还好,能自由阅读文学作品。只是她一辈子太忙了,从来没有任何闲情逸致,从来没有轻松地坐下来好好品过一杯茶,浪漫过一次。我对妈妈骨子里有温情倾向的唯一感知,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们姐弟年龄很小的时候,她强烈地想摆脱几个孩子,自己骑单车去隔壁村看电影。
④妈妈26岁就已经生了4个孩子。她这辈子最亮眼的价值观,来自这句话:"我一生中最值得的事情,就是赶在计划生育之前,生了你们4个。"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尽管我已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尽管连村里的老人都看不下去,开始同情妈妈命苦,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拖油瓶",知道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尽管四姐弟年龄接近,争吵不断,挨打不少,但打过以后,还是觉得活着有意思,眼泪还没擦干,就开始香喷喷地吃饭。我从小就怕死,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主动叫妈妈带我去乡村卫生院。是啊,我是父母赶在计生政策出台之前生下的第三个女儿,能顺利来到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庆幸呢?
⑤我妈妈干过的事,我大致算了一下。
⑥在养育子女方面,妈妈除了养大我们4个,在婶婶26岁那年意外去世后,还毫无怨言地担起两个家庭的担子,同时养育两个年幼的侄子。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到兄弟俩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现在,我的两个堂弟对妈妈非常好。另外,我的大舅、满舅、我的小姑、远方表叔,都分别将自己的孩子或长或短地放在我家寄养过,最长的有五六年。我家的情况是,我被寄养在外婆家,而别的孩子寄养在我家。至于他们为什么把孩子寄养在我家,可能因为我爸爸是老师,在他们看来,既能帮忙辅导孩子,也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拜托更多的老师关注孩子,甚至让他们顺利升上中学。这些现在看来无比麻烦的事,妈妈没有任何抱怨。
⑦因为家里人口多,做饭工作量很大,她一辈子的心思和时间,主要用在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上。让我意外的是,妈妈居然喜欢做饭。如果说,偶尔做一顿饭让人感觉到乐趣,但像她这样,连续50年,持续不断地为家人做饭,我就感觉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家朋友多,爸爸年轻的时候喜欢带同事来家里玩,我的同学、弟弟的同学、两个姐姐的同学都喜欢来家里玩,妈妈是所有客人最喜欢的人。妈妈确实好客,好客的方式就是做饭给客人吃。妈妈做饭速度极快,两个小时可以做好20个人的饭菜。我一想到妈妈一辈子做过的饭菜够用火车皮来装,就汗颜不已。
⑧妈妈也懂得很多手艺。在1987年以前,她除了承担所有农活,主要职业是做裁缝,她是我们整个乡镇最有名的裁缝,是少有的还会做大衣襟的传统师傅,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出自妈妈之手。在1987年以后她还开过杂货店,在开杂货店的同时,她学会了做早点,也就是蒸包子、馒头。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她发挥自己会做坛子菜的优势,做出了南北特色结合很好的油饺子和油炸包,这些美食干净、好吃,又禁饿,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乡村孩子们的共同记忆。在经商的同时,她还承包过田地种西瓜,西瓜成熟后,又联系熟人去长沙街头售卖。想想,农、工、商、小手工业,这些行当妈妈都干过。她1949年出生,去年还在说,要不是年龄太大,都准备去考个驾照。我就是听了她这句话,才下定决心坚持考试,拿到驾照的。
⑨是的,妈妈大半生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忙、累,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她的生命如此落地,精神如此简单、清洁。
⑩我年龄越大,越对平凡而认真活着的人深怀敬意。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托举这个社会的基石,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妈妈做的最浪漫的事:
②妈妈做的最值得的事:
③妈妈做的最多的事: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如此地热爱孩子,无数次庆幸,这种发自内心地确认,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存在感。
(3)请结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但她活得热气腾腾,平凡又充实,仿佛不用追问人生的意义,就自带庄重的价值。
(4)文章第⑩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戏剧社的同学们准备排演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请你和他们一起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创作剧情。
民族魂鲁迅(节选)
萧红
第一幕 人物
少年鲁迅 当铺掌柜甲、乙 蓝皮阿五 何半仙 单四嫂子 孔乙己
第一幕 剧情
六十年前的八月三日,鲁迅先生生在浙江绍兴府。
他的父亲姓周,母亲姓鲁。鲁迅先生的真姓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这哑剧的第一幕是说明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他亲身所遇的、亲眼所见的周围不幸的人群。他们怎样生活在这地面上来,他们怎样的求活,他们怎样的死亡。这里有庸医误人的何半仙,有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有吃揩油饭的蓝皮阿五……
鲁迅小时候,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生病,鲁迅便不得不出入在典当铺子的门口。
鲁迅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想改良我们这民族性,想使我们这老大的民族转弱为强。
第一幕 表演
舞台开幕时,是一片漆黑。
黑暗中渐渐地有一颗星星出现了,越来越亮,又渐渐隐去。
黑幕拉开,舞台有个高高的当铺柜台,柜台上面摆着一个浑圆的葫芦,一个毡帽大小的一把酒壶。当铺门口西边有一张桌子,桌子裙是一张白布,什么字也没有写。东边是两件破棉袄乱放在那里。近当铺门口有个小石狮子的下马石,是早年给过路人栓马用的,下马石旁边立着一根红色的花柱。柱顶上有块招匾,写个很大的"押"字。
开幕后,哑场片刻。
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没有,又将小孩爱抚地抱在怀里。流泪,用手摇小孩,看天,做祈祷的样子,掠发,擦汗,又检视小孩。
蓝皮阿五上,形状鬼祟,以背向后退,做手势和别人讲话,手势表示下面的意思:小孤孀,好凄凉,我明天,和你痛痛快快喝一场……咸亨酒店,半斤不够,一个人得喝三斤,明天见……正退在石狮子上,差一点没有和单四嫂子相撞。
看见了单四嫂子,又看见了她病了的孩子,故作惊奇的样子,又表同情的样子。
单四嫂子想找个医生给孩子看病。
蓝皮阿五走到桌子前边,将桌子大声一拍。
桌子自己调转过来,桌裙上写"何半仙神医,男妇儿科,老祝由科,专售败鼓皮散,立消水鼓,七十二般鼓胀"。桌子后钻出何半仙来,头戴帽翅,身穿马褂,手拿小烟袋,指甲三寸长,满身油渍;桌上放一个小枕头。单四嫂子走过去,把孩子给他看。
何半仙看了以为没有什么,做手势说得消一消火,吃两帖就好了。
单四嫂子掏钱给他。何半仙认为还差三十吊。单四嫂子解下包孩子的袍皮托蓝皮阿五去当。
蓝皮阿五到柜台上大声一拍,柜台上的葫芦和酒壶处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掌柜甲,一个是掌柜乙,原来葫芦是秃头的秃顶,酒壶是那一个的毡帽。
蓝皮阿五当了四十吊钱,自己放了十吊在腰包里,给单四嫂子三十吊,走在小石狮子面前,他用脚一踢,石狮子打碎了,出现了已经折了腿的孔乙己,他用手在舞台上膝行着走来走去。
少年鲁迅带着可质的物件上,一直走到柜台上,把质物递上了。
两个掌柜看见鲁迅来了,就非常地不高兴起来,故意刁难,故意揶揄。
掌柜甲以为:哈哈你又来了。掌柜乙便作态着来数落,昨天来,今天又来,明天还要来的。
掌柜甲认为货色不好,显出很不愿意收的样子。掌柜乙以为这已是老主顾,收是可以收,但得典费从廉。
掌柜甲以为,你和他何必斟斤驳两,你反正从廉从优,他都得典的,你索兴摆个面孔给他看就完了。
掌柜乙以为这不过还是买卖,便肯出五十吊。掌柜甲认为不值,只肯出四十吊,对掌柜乙大示挖苦。掌柜乙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一定坚持五十吊不可。两个人争起来。掌柜甲不服气,把掌柜乙推开,伸出一只手来表示只肯给四十吊。掌柜乙趁势又钻出头来,把掌柜甲推开,伸出手来表示肯出五十吊。掌柜甲又把他推开,伸手只肯出四十吊。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不言不动不笑……直到他们要完了,收了钱便走了。
鲁迅走过何半仙那儿的时候,孔乙己追着他讨钱。鲁迅给了他,下。
孔乙己掏出酒瓶来饮酒,何半仙上前争看他手中的钱。舞台渐暗。
(选自《八月天》,有删改)
【戏剧冲突】
(1)阅读剧本,围绕"钱"来概括第一幕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
(2)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情。参考示例,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为演员解说怎样将人物的"疲倦"表演出来。
示例:
(剧本)单四嫂子上,手中抱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她显出非常的疲倦,坐在小石狮子上休息,擦汗,喘气,叹息,看视小孩,惊惶,将小孩恐惧地放下,左右找人。 |
(表演解说)单四嫂子的双手抱着小孩,弓着腰,步子缓慢,踉踉跄跄;头发有些凌乱,脸色凝重,眼神中流露出既绝望又害怕的神情;她慢慢地坐在小石狮子上,大喘着气,头侧向肩膀擦汗。 |
[剧本]他们三番五次闹了半天,他们俩都疲倦了,于是他俩互相调和起来,协商的结果,肯出四十五吊钱。
[表演解说]
【戏剧形象】
(3)在舞台上少年鲁迅始终是"不言不动不笑",从观众的角度看,少年鲁迅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否显得有此呆板?请说明理由。
【戏剧评议】
(4)剧本写道"少年鲁迅站在柜台前边,面对着这幕喜剧"。读了剧本,你认为整幕剧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剧本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剧情创作】
(5)同学们想把(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也搬上舞台,请参考第一幕"剧情"的写法,根据备选篇目内容和剧情要点,撰写一幕"剧情"。(不少于150字)
剧情要点 ◎主角的情况 ◎配角的情况 ◎对这一幕戏的思考 |
备选:
A.《阿长与<山海经>》
B.《五猖会》
C.《藤野先生》
不敢
张燕峰
①爷爷有一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这句口头禅就是"不敢"。吃饭的时候,爷爷把碗里的米粒舔得干干净净,他说:"不敢浪费了粮食。"锄地的时候,爷爷会把杂草清理得一棵不剩,他说:"不敢糊弄庄稼。"
②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走街串巷的乡间木匠。一日,邻村一户人家的儿子要娶亲,请我爷爷去打家具。爷爷背着工具去了之后,看见新买来的木材有些潮湿,便把木材破解开之后,放在阴凉处晾晒。十多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爷爷还没有动工。
③巧的是,雇主邻居家的儿子也要结婚,也请了木匠来打家具。那个木匠到来之后,马上大刀阔斧地开干了。主人看他干活如此卖力,日日好酒好菜款待。我爷爷的雇主不免暗自嘀咕:两家同时买的木料,人家做得,你却做不得,分明就是想多赚些工钱。这样想着,脸色不免日渐难看,饭菜也越来越马虎。
④那个木匠悄悄劝我爷爷赶紧开工,爷爷皱着眉头,诚实地说:"木材还没有完全干透,还不能打家具。"那人嘲笑我爷爷死心眼,说:"干不干透跟你有啥关系?你只要做好家具,挣了钱拍屁股走人就是了。"
⑤ 爷爷梗着脖子跺脚说:"俺可不敢糟践了好木材,可不敢欺骗了东家。"
⑥一个月后,爷爷才开始动工,精雕细琢,干了足足20多天才完工。而爷爷的那个同行早已领了工钱,欢天喜地地回了南方老家。
⑦三个月不到,那家的新家具就变了形,木板的接缝处严重开裂。而爷爷做的家具结实美观,完好无损。
⑧这时,雇主才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当初怠慢了我爷爷,就羞惭地拿着好酒好菜登门致歉。从此, 爷爷的好手艺、好名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扑棱棱地飞到十里八乡,甚至飞到了外县。
⑨父亲是个读书人,从小耳濡目染,爷爷的"不敢"论早已根植于他的心灵深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时,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恳请他留校做他的助手,但父亲以家有未婚妻为由婉拒了教授的美意。同窗好友都嘲笑他愚顽,不懂得变通,放弃了大好前程。可父亲说,在外读书这些年,爹娘弟妹都是未婚妻辛勤照顾,做人可不敢忘了恩,负了义。
⑩后来,父亲工作的学校的老校长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捏造事实,揭发老校长中饱私囊,他们也蛊惑父亲一起揭发。父亲愠怒地说:"我刚来学校不久,对学校事务知之甚少,对老校长个人更是不熟悉,我可不敢昧了良心胡说八道,那样会遭天谴的。"
⑪风波过后,老校长官复原职,有意提拔父亲做副校长,父亲坚决地拒绝了。他诚恳地说:"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我才不配位,可不敢贪心占据那个重要的职位。"
⑫父亲在领导岗位任职多年,两袖清风,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虽退休多年,但人们还经常说起他的事,对他很是尊敬。
⑬如今,我们兄妹三人也已成人,牢牢铭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不敢"二字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时时勉励我们做诚实正直的人。人到中年,经历了许多人世沧桑,咀嚼过许多人情冷暖之后,我们愈加觉得"不敢"的可贵。
⑭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明。"不敢"不是胆小怕事,更不是懦夫行为,"不敢"里藏着的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藏着的是世道人心。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爷爷梗着脖子跺脚说:"俺可不敢糟践了好木材,可不敢欺骗了东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爷爷的好手艺、好名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扑棱棱地飞到十里八乡,甚至飞到了外县。(从修辞的角度)
(2)文中雇主对爷爷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文中多处提到"不敢",在"不敢"的背后蕴含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至少列举三处。
(4)文章末尾说:"'不敢'不是胆小怕事,更不是懦夫行为,'不敢'里藏着的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藏着的是世道人心。"这种"不敢"对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地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爸爸领薪水。
我说它是好日子,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亟待实现的愿望寄予今天。
晌午,我和大哥都回来得早些,妈妈已经烧好满桌好菜等待爸爸。
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是妈妈的本事。当然,她并不是那种不会算计常使债台高筑的女人,她今天能有魄力去赊欠一桌美餐,是因为她对于很快就可以还账有信心。
车铃响3声,是爸爸回家的信号。我抢着出去开门,大哥小心地替爸爸把车子推进来,小妹赶紧接过爸爸的大皮包﹣﹣今天我们对爸爸都特别殷勤!
吃饭的时候,我几次回头探望爸爸挂在墙壁钉子上的那件中山装,左上口袋好像鼓鼓的,又好像不鼓。 我希望那个钉子不牢,爸爸的衣服掉下来,那么我就可以赶快跑去拾起来,顺便看看那口袋里的实际情型。现在我们闷闷地吃着饭,简直叫人沉不住气!
我相信沉不住气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可是我们谁都不开口问爸爸关于薪水的事。
爸爸今天胃口真好,当盛第三碗饭的时候,沉不住气的妈妈终于开口了:"你看今天的牛舌烧得还不错吧?
"相当好!"爸爸咂咂嘴,点点头。
妈妈又说:"今天的牛舌才15块钱,不算贵。不过还没给钱呢!"
果然,爸爸仿佛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他立刻起身,从挂在钉丁子上的中山装的左上口袋里掏出那个牛皮纸袋来,放在饭桌上妈妈的面前,说:"喏,薪水发了。"
我们的目光,立刻从红烧牛舌上转移到那个纸袋上。爸爸的薪水项目繁多,加到一起一共376.56元,还是那个老行市!爸爸是荐任6级,官拜科长。
我们的家庭是最民主的。妈妈一面打开薪水袋,一面问大哥:"你说要买什么来着?"大哥一听,兴奋得满脸发光,两只大巴掌搓着:"仪器一盒,大概150块;球鞋也该买了,36块;还有……"大哥想不起来了,急得直摸脑袋,"嗯,还有,头发该理了,三块五。"
"你呢?"妈妈转向我。
"我?一支自来水笔,派克21的好了,只要90多块;天冷了学校规定做黑色外套,大概要70块;还有,学校捐款劳军,起码5块。"我一口气说完了,静候发落。
妈妈听了没说什么,她把薪水袋一倒提溜,376.56元全部倾泻出来。她做一次摊牌式的分配,一份一份数着说:"这是还肉店的,这是电灯费,这是户税,这是……"眼看薪水去了一大半,结果她还是数了3张小票给大哥:"喏,理发的钱,拿去。"又抽出一张红票子给我:"这是你的学校捐款5块。"
妈妈见我和大哥的眼睛还盯住她手里的一小沓票子,又补了一句:"剩下要买的,等下个月再说吧!"
妈妈刚要把钱票收起来,忽然看见桌旁还坐着一个默默静观的小女孩"对了,还有你呢,你要买什么?"妈妈问小妹。
小妹不慌不忙地伸出她的一个食指来,说:"一毛钱,妈妈,抽彩去!"
妈妈笑了,一个黄铜钱立刻递到小妹的手里﹣﹣今天只有小妹实现了全部愿望。
就这样,我们的好日子又过去一个。
(选自青岛出版社《爸爸的花椒糖》,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1)请对文中加点词语"抢""小心""赶紧"作简要赏析。
(2)试揣摩妈妈分配完爸爸的工资后"我"的复杂心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
(4)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的句子都极富表现力,请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足够分量!
(林海音《窃读记》)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最深的感想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