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 霎时间,我们笑得合 不 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④一⑧段,体会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老陈的言行 |
我们的心理 |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
① |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
② |
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
③ |
(3)说说选文第⑪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品析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5)从老陈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选文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⑩段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C、选文⑯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选文⑱段从师生对话中可窥见,高考之后全班同学已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目光不禁投向那张纸条。
②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A ﹣﹣B ﹣﹣温暖地融入﹣﹣C ﹣﹣D ﹣﹣温暖地召唤
(2)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5)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6)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时光逝去二十年,我早已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但那漫山遍野的金色的油菜花却一直摇曳在记忆深处。
②那时,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③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
④“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那天早晨,父亲说,是一种商量的语气。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⑤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有的拿着新书,在课桌间追逐嬉闹,有的坐在座位上,把书翻得哗哗直响。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此时我分明能感知同学们的目光,将我那点可怜的自尊,一点点吞噬。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那喧哗与骚动的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我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人
大了,自尊心更强。拿不着学费,我选择逃避。
⑥我没有回应父亲。他就又出去了。他的脚迈过门槛那一刻,回过头,目光却并没看我,而是盯着堂屋的墙角,仿佛是在同墙说话。他说,你等着,今天应该能借得到。父亲的声音很小,没有底气,不像说给我听,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⑦一连几天,父亲依然空手而归。
⑧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床便睡。
⑨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
⑩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
⑪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的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⑫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村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⑬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⑭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月缺一角,天并不睛朗,不时有淡黑色云朵在月前掠过。
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⑯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村子里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远去的车。
⑰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我知道父亲的想法,他怕碰见熟人,怕熟人看见我上不起学。
⑱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校去吧,这油菜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⑲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
⑳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几天来,压在心中的不快被它冲走了。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股金黄色的希望在心中升腾。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父亲趁机从我手中接过蛇皮袋。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去。
㉑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后来,我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70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他说,水田侍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㉒于是,父亲只种油菜。
(摘自《辽宁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②~③段,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我等待父亲借钱→ →我决定辍学打工→我心中燃起希望→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
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理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
(3)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
(4)请品析选文第⑳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
(5)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父亲性格特点。
(6)文章标题“父亲的油菜花”有何含义?
(7)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心有爱
①学校要交高考辅导资料和模拟试卷费了,一百多元钱,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了。
②如果不交就意味着他将拿不到辅导资料,无法同步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更不能参加高考前至关重要的模拟考试。
③唯一的办法只能求助于家里,他让回去的同学顺带着去自己家一趟,把交钱的重要性说明白,争取让父亲把钱带过来。
④很快,同学回来了。父亲给他带来的不是钱,而是一张皱巴巴的小字条,歪歪扭扭的几排字,大意是,让他再等个把月,自己已经找到一个赚钱的好门路了。
⑤父亲的这些安慰,他都快听出老茧来了,已经引不起他一丁点的兴奋了,相反却是极端的厌恶和不满。一直以来,贫困就像一道驱之不去的魔咒,始终笼着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现在的高中,一路过来的各种学杂费,他从来都没按时上交过,为此,他甚至开始讨厌起父亲,为什么一个堂堂男人,连儿子的学费都挣不来?
⑥他去了校长室,说明了情况,学校答应让他缓交这笔费用。
⑦父亲是一个勤劳且老实巴交的人,曾做过很多活、揽过无数工,可是一年忙到头,还是挣不来几个钱。后来父亲还不小心在做活时弄瞎了一只眼睛,自那以后,家里就更加拮据了。
⑧一个多月后,他决定回家去要钱。回家要过一段江面,需坐十几分钟的轮渡。那天,过江的人很多,轮渡上挤满了人,他找了一个视野不错的位置站定,这是一条狭窄的细长江面,蜿蜒于两岸秀美的崇山峻岭之中,此时正值万物吐绿、百花艳丽的春天,风景甚是美丽,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⑨有一条游轮从远处慢慢驶来,朝轮渡发出避让的鸣叫声,这是这段江面上每天都要发生的一幕﹣﹣无数乘游轮的旅游者们都会在经过此地时,放慢脚步,以便于饱览两岸的美丽风景。
⑩此时,游轮上的游客们在兴奋地指照留影,几分钟之后,他突然着见一只小船,更准确地说是一务农村过年用采宰杀年猪的“杀猪盘”,朝游轮迅速靠近了过去,“杀猪盘”里坐着一个人,虽然游轮的速度不是很快,但它船舷两边的水流依然很湍急,此时江心的波浪也很大,“杀猪盘”刚一靠近,就差点被游轮带起的波浪掀翻,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替“杀猪盘”里的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深不见底的长江江心呀,一旦落水后果不堪设想。
⑪但那个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危险,而是奋不顾身地一边使劲划动手中的桨极力在起伏的波浪中保持平衡,一边熟练地从“杀猪盘”里取出一每软梯,瞅准时机,使劲朝游船的甲板上扔去,反复几次,他终于成功了一一将软梯架设在“杀猪盘”与游轮之间,顺着软梯,那人背着一个大包爬上了游轮。
⑫之后,他开始从身后的包里掏出矿泉水、茶干、瓜子、火腿肠…原来,他是一个在江面兜售小商品的“货郎”。
⑬汽渡上有经常来住于两岸的人,说,那个“货郎”是一个不要命的老头,胆子大得惊人,好几次要么不慎从软梯上掉下来,要么被大浪掀翻落入江中,要不是游轮上的水上警察及时施救,他早就葬身江中了。可是活过来的他,还是继续干这活,像索马里海盗似的,神出鬼没。
⑭又有人说,利欲攻心嘛,要钱就不要命,但真还能赚一些钱,因为来往这里的游轮般都是从上游下来的,好几天都不靠岸,游客们都需要食物和水,而游轮上的要比“货郎”的贵好几倍,谁不愿意买?
⑮说话间,那个“货郎”已经做成了几笔生意。下了游轮后,他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时,轮渡已经与“杀猪盘”近在咫尺,他大致可以看清“货郎”一一那是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当“货郎”转过脸来,计划着朝轮渡上的人推销商品时,他看到了一只令他震惊的眼睛一一瞎的
⑯天呀,他居然是父亲。原来,父亲上次说的赚钱的好门路居然是冒着死亡的危险,在江面上当“货郎”。
⑰但他不敢朝父亲喊,他怕这一喊会让父亲乱了阵脚一一在这波涛汹涌的凶险江心,父亲是无论如何不能乱了阵脚的。他侧过脸,躲进人群中,不想让父亲认出他来,可他的眼泪,却在刹那间无法控制地奔涌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赏析选文第⑤段、第⑧段的画线句子。
①一直以来,贫困就像一道驱之不去的魔咒始终笼罩着他……(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这是一条狭窄的细长江面,蜿蜒于两岸秀美的禁山峻岭之中,此时正值万物叶绿、百花艳丽的春天,风最甚是美丽……(从描写角度赏析)
(3)品味选文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
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替“杀猪盘”里的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深不见底的长江江心呀,一旦落水后果不堪设想。
(4)选文第⑬⑭段两次写到别人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标题“江心有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也点明了文章主题,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⑦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交代了父亲谋生艰难,为下文他去心做“货郎”埋下伏笔。
C、选文第⑪段运用了动作描写,除了写出父亲用软梯爬上游轮的动作之惊外,也可见其动作之熟练,说明他不止一次做这件事。
D、选文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父亲吃苦耐劳、责任感的高大形象,使情节富有波澜。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父亲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母亲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母亲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吹了一口神奇的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开始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⑪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母亲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
暗线: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前一夜
①母亲显得非常兴奋,她的大儿子要去美国留学了,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国门留学的人。此刻,她在帮着儿子检查旅行箱,保证儿子带齐了所有该带的物件。
②“儿子,你带针线了吗?我在你包里没看到啊。”
③“没有,妈,带针线干吗?”
④“你衣服要是在那边坏了,好自己补一补嘛。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够不带过去呢?”
⑤“好吧,你塞进去,但你放了也没用,我不会用的。”
⑥母亲从衣橱里拿出了几团棉线,有黑色的、绿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她将一团团棉线分别别上一根细针,然后打包好放进了我的行李箱。
⑦“儿子,你行李箱里的布鞋呢?昨晚我给你检査箱子的时候还在,怎么现在不在了?”
⑧“我早上拿出来了。行李箱已经装满东西了,再装就会超重。”行李箱中其实还能装不少东西,只是我不想要这几双土气的布鞋。
⑨“一双鞋能添多少重量?儿子,把鞋都放进去,鞋是我今年春天的时候新做的,棉花也是新采的,肯定保暖,你带过去穿着一定舒服。”
⑩“那就放一双吧,我到美国不会穿布鞋。”
⑪“还有,你要不要带点吃的?我特地到田里捕了不少黄鳝、泥鳅,用陈年的木头锯出的未曾熏好了要不要放些进去?哦,对了,家里的剁辣椒你最爱吃,在美国不一定有,也带几瓶吧。”
⑫“妈,我不是跟你说了吗?飞机上不允许带吃的,尤其是肉,过海关的时候查得严。”
⑬“那些烘干的长豆角、黄瓜皮、白辣椒和蕨菜总没问题吧?你都塞点,免得没带过去你又后悔。”
⑭去美国那天,我们一家人吃完早餐,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可是话刚起了个头,却又撂了下来。一家人沉默地坐着,等待从村里进城的汽车。母亲似乎有什么话想和我说,但欲言又止。她再次拉开我行李箱的拉链,简单地査看了一下,又合上了,然后走进厨房,倒了杯温水,递给我。我摇了摇头,告诉她我已经喝饱了水。“你就不用瞎忙活了,干吗不坐着?”我的语气中带着几丝不耐烦。于是,母亲把水放下,望着窗外晨光照耀下的村落。
⑮村中的汽车站很简单,就是在路边立了一块牌子,牌子旁边是一条很深的水渠,初秋时候菱角刚好成熟,深绿的菱角叶上沾着露水,在清晨的微弱光线下,看起来十分漂亮。家人提着行李来到汽车站旁。几个乡邻背着锄头在田埂上除草,看着我们一家人都提着行李就问谁要远行。
⑯“我的大儿子。”母亲的回吻里充满了自豪。她告诉他们,她的儿子要去美国,那个只在电视新闻里听说过的国家。
⑰很快,一辆汽车拖着扬起的灰尘,驶入村中的公路。我朝汽车看了看,而母亲在此刻却将视线移到了我的身上。她想笑,却又有点伤感。
⑱母亲并不知道该说什么,那些动情的离别赠言,她只在电视剧里看过。她笨拙地握住我的手,尽管这个动作在她看来显得那么不自然。我显然也感受到了这份不自然,故意说要去提包,顺手用开了她的手。母亲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于是,她也弯腰去帮我提包。母亲和我就这样提着本可以放在地上的包,静静地等着汽车到站。
⑲“儿子,你还记得菱角是什么味道吗?现在正是采菱角的时候。”母亲指着水渠边的菱角问。
⑳“当然记得呀。这是小时候我们经常吃的零食,怎么会忘了呢?”我笑了笑,“我上次吃菱角还在上大学之前,一转眼已经过去四年多了。”
㉑“你想不想吃几个菱角?美国吃不到。”我点点头,但感觉来不及了。
㉒“你等等我,我这就去弄几个来。”话音还没有落,母亲放下包,朝水渠边跑去。她趴到地上,想用手抓住靠近岸边的菱角叶,可她的手不够长,怎么也够不着。我看了便阻止道:“我下次回来再吃吧。”母亲根本听不进我的话。
㉓乘客已经陆续上了到站的汽车,我一个人站在车门边,看着母亲正努力拔菱角的背影。“妈,算了吧,我上车了。”我喊着。
㉔母亲急了,她站了起来,脱掉鞋子,抓住水渠旁边的草,一点点滑进了水渠。“哗啦!”母亲踩进了水渠的深泥巴里。我听到响声,惊讶地回头,只见母亲在齐胸的泥巴水里走着,碰到水渠里长熟了的菱角便抓进手里,扯掉菱角叶,在水渠里洗了洗,便朝着岸上扔了过来。“几子,快捡几个大的赶紧上车去。别看我,朝我看千啥?我待会儿回家换身衣服就好了,你快点捡几个菱角上车去!”
㉕我满眼泪水地站在车旁,看着还在水渠中笑着的母亲。我想告诉母亲自己有多么爱她可是,乡里孩子很少会用“爱”这个字,即便是母子之间。
㉖我不知该和母亲说些什么,捡起菱角,在裤脚擦掉了沾在菱角上的泥巴,用牙齿咬掉了硬売,把菱角掰成两半,跑到母亲身边,递了一半给她。母亲站在水里接过去咬了一口,我站在岸上咬着带汁的另一半菱角。
(1)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前一夜,母亲帮儿子检査旅行箱时具体做了哪些事?
(2)选文第⑰段中母亲为什么“想笑”却又有些“伤感”?
(3)揣摩选文第⑱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选文第㉔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品析选文最后一段的妙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花儿,已悄然绽放
①一年又一年,目送着孩子们一批批离去,总以为一切如流水般过去,能默默守望已足矣。那个傍晚,那一声“老师”,使我顿觉花香四溢。原来,不曾留意间,花儿已悄然绽放。
②那是给新生家长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刻,已经到最后的联欢环节了。被疲惫袭击得心力透支的我,一个人静静坐在最后面,欣慰地体味着家长们的真情感言和投入表演。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不由得称赞道:“你今天真棒!”小伙子蹲在我面前,凝视着我:“陈老师,您仔细看看,还认识我吗?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您家访还到过我家呢,我可记得您!”端详着眼前这高大健壮的年轻爸爸,记忆如潮。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小聪明的模样浮上了心头。因为他名字里有个“松”字,大家都亲昵地叫他“小松树”。这小伙子,那眉眼、那举手投足,的确有当年“小松树”的样子。我不由得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当年的小调皮如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我想给您惊喜呀,让陈老师看看我当爸爸了。”
③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长大了,工作了,为人父母了。我的学生有孩子了!我的学生把他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来了!当年的我,还没有眼前的“小松树”的年龄大,正满怀着梦想和激情去编织着我的教育梦。和班里孩子一起遇到特殊情况时,每每是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许许多多的故事都铭记着。于是,我们在喧闹的演出后场遥忆起当年。小松树说,他们那时背后叫我“小老师”。有一次他到卫生间头磕破了,是我流着泪送他到医院;他伸腿绊小女生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回忆、畅谈,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④那天家长培训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他抱着话筒激动地说:“感谢CCTV!感谢幼儿园TV!今天是我26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回到了当年的母校,看到了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给孩子也选择了我的母校!我作为家长,我又在母校参加了一天的培训活动,还得了奖!太让我骄傲和自豪了!我和我的孩子,要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分享这最幸福的时刻。”我听到他在喊我,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指挥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蹦跳着上了台。那一刻,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轻轻拉过“小松树”的手,只是不再是小手;当年的小不点,如今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了。我又轻轻抱起小宝宝,宝宝举起鲜红的奖状。那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被一代一代催老又何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有过不完的青春!
⑥我的花儿,我的一批又一批的花儿,早已悄然遍地绽放。
(选自《教师博览》2017年第2期,作者陈玲,有改动)
(1)结合选文②~⑤段内容,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① →“我”和“小松树”一起回忆、畅谈过去→② →“我”和“小松树”一家共同感受幸福瞬间
(2)选文第③段“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
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4)选文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与父亲的夏日联考
①少了臭氧层防护軍,太阳窃笑,夏暑发威,火烤台北盆地,行人如蝼蚁,纷纷走避,就怕烫即。
②想起父亲,特别怕热,夏天赤膊,仍汗如雨下。但联考这天,【A】他偏要在汗衫之外,又加了件正式的衬衫。路远迢迢,搭公交车给我送午饭。
③那是个高中需要联考的年代,而更早的年代,父亲在军旅生涯中患了中风,身体右侧无力,走路一瘸一拐,这才提前退役。我时父亲的记忆,多半从那时候开始。
④记忆很深,夏日炎炎。
⑤我在考场,中午急忙交了卷,就往校门口跑,只为寻找中风的父亲。但我其实没怎么류,就已经看见他在走廊的尽头,翘首等待我的出现。
⑥父亲一等我跑到身边,马上说:“我找到了一个凉快的位子。”我加快脚步,他拖着无力的右脚在后面赶,就怕好不容易找好的位子给人占了。
⑦一到位子,他马上推开报纸铺好,让我坐下,免得裙子活尘。然后打开饭盒,放好水果,又从水壶中倒了一杯水,再拿起扇子帮我扇凉。父亲一向不多话。等我差不多吃完了,他才说:“刚刚进校门,遇见邻居,他说要带儿子去吹冷气的餐厅吃饭。你看……唉……”
⑧他指的是住在巷子底的邻居,邻居也是当兵退役的,之后不久就考取医师执照,进入中产阶级行列。邻居是看了父亲手拎便当,汗涔涔地赶路,才得意扬扬地抛下这句话的。我加道父亲对我有说不出口的抱歉,但我脑海里绕不开的是父亲拐着腿被挤缩在公交车的角,仍紧紧握着便当的身影。公交车没有冷气,父亲要塞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考场,衬衫早已被汗水漫透。
⑨我继绩安静地吃着父亲切好的水果,感觉这顿饭是他亲手做出的最丰盛的午餐,在有冷气的餐厅吃饭根本比它不上。在那个紧挨教室的墙角,我们席地而坐。前方的几株花树上,蔷薇开得正好,阳光把枝叶的影子拖移到墙边,在我身上,香甜甜的味道荡在空中。我从心底泛起一片清凉。
⑩高中三年过去,又到了大学联考。这次要赶赴陌生的台北应试,父亲决定全天陪我应考。天微微亮,我们赶早挤进客运巴士,走到最里边。虽然他右侧手脚不便,但会用唯一有力的左手抓住车顶垂下的手环,再用身体护着我,让我稍稍紧倚座椅,得以换脚休息,因为从桃园到台北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⑪一路塞塞停停,七点钟オ抵达台北车站。我们随着鱼贯的入群下车,父亲让我先行,他殿后。当时忠孝东路挤满上班上学的人,而我刚刚下车,司机还没等父亲中风的脚站稳就开足马力急驰离开。瞬间父亲应声倒地,待我回身看时,他正困难地挣扎着爬起,那时年少的我因害怕别人射来的异样的目光而并未上前換扶,甚至像个陌生人一样,退后几步,将自己深深隐在人群中,冷冷看着这一幕,当作不认识他。
⑫父亲起身后,蹒跚步向我,我们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绩往考场前进。
⑬有些事,当下错过,便永远也弥补不回来。他无助地倒在人来人往的街头,【B】那个穿汗衫加正式衬衫的身影,成了我多年来心底最深的痛。
⑭考上了大学后,晚上也会有课每天夜里十一点多回到桃园车站,无论刮风下雨,下车一定看见父亲在等我。从车站走到家要经过小山坡,步行十多分钟,他不放心,昏黄的路灯,将他穿汗衫的斑驳的身影拉长又缩短,缩短再拉长
⑮后来父亲病重,无法行走,全身瘫痪卧床。我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父亲,常常苦于被现实羁绊,无法随侍在侧。十年后,父亲离世。
⑯之后有好多年,我常梦到他,【C】汗衫之外又加一件正式的衬衫,在一个个的复日,音我赴一场又一场的联考。梦中的他,笑容安静,神情样和。我会小声地对他说:“怕热就再穿那件正式的衬衫了。慢慢走,有我在,跌倒了也不用害怕
⑰至今,舍不得父亲的梦还在,我知道父亲也一直舍不得我。他始终用一颗很温柔的心我,就像高中和大学联考的陪伴。
⑱记忆很深,夏日炎炎。
(选文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选文第①段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⑨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4)赏析选文第⑪段中加点的词语。
退后几步,将自己深深隐在人群中,冷冷看着这一幕,当作不认识他。
(5)对父亲衣着的描写在选文中多次出现:结合上下文,分析【A【B【C】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或情感?
【A】他偏要在汗衫之外,又加了件正式的衬衫
【B】那个穿汗衫加正式衬衫的身影
【C】汗衫之外又加一件正式的衬衫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第①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酷热。
B.第段是插叙,交代邻居家境、父亲给“我”送便当不容易,都为表现“我”的孝顺。
C.结尾以“记忆很深,夏日炎炎”收束全文,突出中心,照应前文,令人深深地回味。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真实,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深挚情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暖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⑪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⑫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
⑬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吧。”
⑭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⑮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原文有改动)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安慰 犒劳
(2)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
① ﹣﹣气愤的泪﹣﹣②
(3)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4)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⑭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7)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阅读下文,完下列各题。
春色第一枝
乔忠延
①第一缕春风是从哪里吹来的?秧歌。
②第一声春雷是从哪里响起的?秧歌。
③秧歌是窝蜷过沉闷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哑过漫长的冬天后,第一声放声吼喊。舒展腰身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冲天的志向舒 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绫比阳光还要鲜艳的红绸子。放声吼喊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挂了一个能敲出雷声的西瓜鼓。腿一踢,脚一甩,红绸子旋舞开来,乘风飘扬,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臂一扬,手一挥,西瓜鼓响开来,隆隆轰鸣,像是雷神在唤醒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开春第一歌!秧歌是舞,开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脚还在严寒的风雪里艰难跋涉,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秧歌 表演的道具了。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针一线地缝制万民伞。这家 忙着绣伞盖,那家忙着预置鼓。西瓜鼓放在火炉边上缓缓烘热,让牛皮绷得展展的,鼓 槌轻轻一敲就能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尘封的红绸布旧了,扯来光鲜泛亮的新绸缎,放下 来是红红一堆火,撒开去是烈烈无数焰。还有更忙的,做高跷,扎竹马,糊旱船,裱龙 灯……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赶,赶光阴,赶年节,赶在除夕到来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万 无一失,万人称心。
⑥似乎还是那么遥远的大年,眨眼间就耸立在面前。穿戴一新的人们吃过年饺,喜 眉笑眼地走出家门,涌向打麦场,簇拥着秧歌登场亮相。满天晴亮却有惊雷响起,不是雷声,是鼓声,鼓乐声里秧歌队曼舞着来了。
⑦不是琼楼玉宇,却有仙人下凡,手中红绸一扬,恰似高天霞光落尘寰。脚步轻盈,双脚踩十字,这种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仅脚踏实地,还要十全十美。舞队,是秧歌 表演的主要形式。排列成行的舞队,蹦跳着前行,变化着花样,样样寄托着人们的厚望。 忽而,前后交叉走阴阳,走出黑白太极图,走向和谐的美景。忽而,前行后随卷浪花,卷出疾风,卷出浪涛,还要乘风破浪挂云帆。忽而,首尾重叠布成阵,阵营密实,众志 成城,犹如铜墙铁壁。忽而,舞步细密,钻进钻出,像是枝繁叶茂,乱花迷眼;像是五 谷丰登,欢欢喜喜收获,收获了再欢欢喜喜播种……
⑧当然,这秧歌,或紧或松,或收或扬,都离不开伞头引领。伞头是指挥,虽然是 指挥,却不是趾高气扬地挥手甩臂,同样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灿亮,最夺目。无论舞 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着那把万民伞。伞头高举的万民伞,是为平民百姓遮 风挡雨的伞,是为平民百姓遮热挡寒的伞。秧歌队跟着伞头走,就是跟着自己的夙愿而 奔走;秧歌队跟着伞头舞,就是为着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队走着舞着,走出大场,走进家户,无论院大院小,逢门必进,每家每户都 要留下激越的鼓乐,留下合欢的舞蹈。每家每户笑着把秧歌队迎进来,送出去,比笑容还灿烂的是剥开皮的核桃,洗干净的红枣,还有周身金黄的梨子和染着红霞的苹果。那都是欢迎秧歌队的,招待秧歌队的。
⑩秧歌进院干什么?禳灾,赐福。原来,早先的早先,这秧歌并不称作秧歌,而是 叫作禳歌。禳,是祈求祛除邪恶。先祖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因而,那把万民伞必须走进家家户户,那支禳歌也必须走进家家户户。 不知从何时起,禳歌蜕变为秧歌,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内涵从未改变,那歌声和舞蹈 始终延续着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如热流,如热潮,如热浪。热起来,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看吧,秧歌一扭,严寒在消退,积雪在融化,荒草在发芽,秃山在泛绿,花朵在含苞,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都诚心诚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⑦⑨段秧歌表演的两个场景中,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加以概括。
(2)本文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
(4)如何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5)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秧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答应
侯文秀
①一出门,阿明就被一股热气包裹住了。他右肩挂着沉重的工具包,只好一边下楼一边用左手拨打顾客的电话。然后,他把手机揣好,骑着摩托轰隆隆出发了。
②阿明是一个维修工,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工单。
③来到第一家,女主人开了门,刚化了半边妆的脸吓了阿明一跳。男主人在厨房里做饭,两个孩子在玩玩具。一家四口开始吃早饭的时候,网络调试好了。阿明好久都没有和老婆、孩子一起吃早饭了,更别说陪母亲。一大早,母亲打电话来,却只是叮嘱他别中暑了。突然间,他有些难受。他想,这样下去,自己大概快要成为一个机器人了。
④这个小城,电梯公寓太少,大部分都是小高层。阿明爬了一楼又一楼,汗水却还是那一身。临近中午,他低头看了看时间,还好,能赶去看看母亲。这时候,却又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老太太说,她在家弄了大半天,电视就是放不起。
⑤阿明说,我下午来。
⑥老太太的声音突然颤抖起来。她说,你要不来,这个晌午……
⑦阿明看了看天,白得晃眼。路上几乎没有车,行人也没有。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他找到了老太太住的小区,爬上六楼。门没有锁。他推开门,正要脱鞋,听见老太太说,不用,不用,我一个人独住,不讲究的。
⑧老太太的声音,比电话里平和多了。
⑨阿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只想尽快弄好电视去陪陪母亲。母亲也像这个老太太,一个人独住。
⑩老太太在旁边说着什么,阿明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⑪说话声停了,老太太进厨房了。
⑫电视终于调试好了,阿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⑬这时,老太太颤巍巍地端出一碗醪糟蛋,放在桌上。她说,孩子,来,吃了!
⑭不,不用,阿明摇着头,起了工具包。
⑮吃了吧,孩子……
⑯阿明听出来,老太太的声音又变了,变成了哭腔。
⑰这是公司的规定……
⑱今天是我的生日。老太太哽咽着,可是,我的儿子不在……
⑲工具包从肩上滑了下去。
⑳老太太的声音很快又平和下来。她说,上次阿明到隔壁来修电视时,她见过他。她说,阿明长得太像她的儿子了。她说,她今天故意弄乱电视线路,就想再看看阿明……
㉑阿明吃了醪糟蛋,心里也被老太太的那些话弄乱了。他想问一问老太太的儿子,却不敢问。
㉒这时候,阿明的手机又叫起来。他赶紧接了,喊了一声,妈!
㉓他听见了一声答应。但是,他一时有些糊涂,不知这声答应是来自手机,还是来自身旁。顿时,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眶……
(选自2018年第四期《小说选刊》)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中阿明为什么“突然间有些难受”?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阿明看了看天,白得晃眼。路上几乎没有车,行人也没有。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
②他听见了一声答应。但是,他一时有些糊涂,不知这声答应是来自手机,还是来自身旁,顿时,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眶……
(4)老太太的声音由“颤抖”到“平和”,又由带“哭腔”“哽咽”到“平和”,声音的变化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今年春节我回家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春节时回到老家乡下的老宅里。母亲平时一人独守那座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我住在省城,住在老家的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今年春天,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乡。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宅去。我们姗姗而行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口鱼塘,父亲撒下第一批鱼苗,也曾撒下全家致富希望的那口鱼塘,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碎金一般的粼粼波光;鱼塘四周曾经细弱的桑树,早已枝干粗壮,看着新发的嫩叶随风摇曳,我仿佛看到当初妹妹帮母亲采桑喂蚕的身影;远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在水回里,背后黛色的群山像一道屏风,见证过我们一家人洒在田里的汗水。观今忆昔,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进了老宅的大门,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父亲去世十年,我第一次回老宅,不知为什么,在他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⑤“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⑥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岔五回家就为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⑦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双手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上面的相框内,是我当军官时的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家里有我这个连级干部,他们是那么的引以为豪!
⑧“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这都是你爸爸给你攒的……”母亲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你都没来得及穿……”这么多年竟将我的所有作品和曾经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好!
⑨“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春节你们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
⑩那一年冬天,我有了第一个孩子,趁春节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母亲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⑪我擦去眼泪,想到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我们再也没有回过老宅。“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两个孙儿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和你爸早就准备好了。”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需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一条床单,放在我手上……
⑫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⑬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我说:“今年春节我就回家来!”母亲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标题“今年春节我回家”有什么含义?
(2)请你概括出父亲去世后母亲爱家人的情节。
(3)选文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说说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不约而同”好在哪里。
(5)选文第⑩段的插叙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我”在父亲“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可见“我”想起父亲心里非常难过。
B.选文第⑧段中加点词“竟”既写出了“我”对父母保存自己作品和衣物的惊讶,也写出“我”内心的感动。
C.选文第⑫段中“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
D.结尾段写母亲“双眼闪着泪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欣慰与感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木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却依旧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在她日复一日的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次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她把瓷罐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虔诚地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就让豆豆猜瓷罐里豆子的颜色,豆子被一点点地倒出来,又被点点地装回去。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整整玩了一天。
④从此,母亲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从早到晩围着豆豆旋转。她的眼里嘴里心里只有豆豆,似乎完全忘记了其他,但我知道母亲偶尔还是会惦念乡下。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我始终不知道,那一次她收拾豆子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
⑤再后来,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却仍旧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她早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于是便固执地选择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器。有时我会想,其实母亲就如同她怀中那一只罐,来的时候盛满了营养、富有生命力,而回程时却变得空无力、空无生机。每一次都是这样,母亲将储备了许久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得一干二净,然后,再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们的家。那来来回回的路上,只有那个满了又空了的旧瓷罐一直陪着瘦弱的她。
⑥瓷罐终究有些沉,我不愿再让母亲抱着它装鸡蛋和豆子来我。母亲却不听,她不愿让瓷罐闲着,她总说瓷罐要是总闲着不用就容易坏掉。我自然是不相信她的说辞,却也明白她已经习惯了器罐的陪伴,坐在车上时看一看,走在路上时摸一摸,只要瓷罐在,她仿佛就不会那么疲累。即便是在我家,晚上豆豆和母亲睡在一屋,瓷罐也和母亲睡在一屋。豆豆睡在母亲的床上,瓷罐睡在母亲的床下,母亲就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这样睡觉才能安稳香甜。有时候我想,也许在母亲眼中瓷罐跟人是一样的吧。
⑦终于,母亲又抱着一瓷罐鸡蛋和豆子气喘吁吁地来了,我上前接过沉甸甸的瓷罐随手放在地上,却忍不住有些埋怨:“怎么又拿鸡蛋和豆子,不是告诉你别拿了,挺沉的不说,家里也吃不完,上回的还剩着呢,还有上上回的…“不知不觉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母亲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可那件瓷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在我和母亲的面前碎裂成片,鸡蛋摔破了壳,流出了黏黏的泪水,脱离了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⑧这件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器,为什么碎得这样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母亲从乡下返回我家时忘带了钥匙,她竟抱着布袋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个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我轻轻摇晃母亲瘦弱的肩膀,将她揽在怀里。我不敢再埋怨她,怕早已年迈的她会像那件瓷器一样脆弱易碎,让我来不及呵护与珍惜。
(原文有删改)
(1)选文中,母亲为了我们主要做了哪些事?
(2)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她把瓷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子诚地吊在胸前,一路接着、抱着直到我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多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请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概括出选文中母亲的形象。
(4)如何理解选文标题的含义?
(5)请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6)读了选文以后,请谈一谈你的感悟。
(一)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 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小说●情节梳理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
搭车经过
|
心理变化 |
第一次 |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 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 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
姑且试试﹣①
|
第二次 |
②
|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
○小说●语言品味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 分)
①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小说●写法探究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 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 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