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绿雁

①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昊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②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③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询问原因,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革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摇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④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过着半工半农的营生,一干就是十年。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然而人算莫如天算,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领了不过万元的一次性补偿金,走了,带走了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一双七十多岁的老丈母,膝下又没有子女。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⑤可是,希望的火苗行将熄灭之时,吴老师又来了。“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在做梦。“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他头发花白而稀疏,他的头很小,整个就像一个倒扣的白色斗碗,颧骨尖耸,眼睛,这是斗碗上不可修补的缺口

⑥“吴老师﹣﹣”

⑦“小罗﹣﹣”

⑧有一瞬间,我几乎忘了那个我日夜挂惦的信包。现在我接住它﹣﹣

⑨“吴老师﹣﹣”

⑩“小罗﹣﹣”吴老师笑了起来,但那呵呵之声没有跟上来。

⑪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⑫原来,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不顾劝阻,执意到小砖窑背砖,每趟背砖50块,往返2公里,1元钱。这种高强度的劳作,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常吃不消,而他瘦弱的身躯显然无法负荷。不几天,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⑬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⑭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⑮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虽然有病有痛,但能吃能笑,能跟在吴老师左右。而吴老师因为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受到特别嘉奖,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⑯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我们都笑了。

⑰我们喝着茶聊着天,聊他的生活,聊我的写作。他很想表述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

【注释】①眍䁖(kōu lou ):眼珠子深陷在跟眶里边。

(1)阅读选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有关吴老 师的故事情节。

吴老师时常给“我”送来有差稿件的信件→①  →②  →③  →在福利院,吴老师与“我”聊生活、聊写作。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3)理解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

(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中的吴老师和“我”都是善良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里。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①段中“向我扦来的绿雁”指吴老师,第③段中“墨绿的驽马”指吴老师的邮车,两者都能传达出“我”当时的情感。

B.由选文第③段两次写“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可以看出吴老师生活在别人的讥笑中,是一个孔乙己式的悲剧人物。

C.选文第④段是插叙,交代了吴老师的身份、家境和不幸遭遇,也解释了他“摔断三根肋骨”的原因。

D.选文第⑰段画线句,既写出吴老师对“我”的期望,也表达了“我”对吴老师的赞美,点明了主旨。

来源:2017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人活着就得有盼头”,从这句话看,盼望已然成为人生命大厦的支柱和基石。如果没有了盼望,人的生存也就没有了理由,理想和信念就会顷刻间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因为有了盼望,柔弱的臂膀才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有了盼望,婆娑的泪眼才放出坚毅的光芒;因为有了盼望,脚下的道路便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广。盼望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情怀;盼望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A______;盼望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望眼欲穿;盼望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B______。

       盼望与生命如影随形,如果说生命是一粒种子,盼望就是阳光雨露;如果说生命是一艘航船,盼望就是高扬的白帆。

(1)写出文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3)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来源: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0-12-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传递

西木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我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

(1)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2)“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5)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105字)

来源: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菜农

崔杰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唤;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一位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徘徊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市场一如往日一样地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两望的……,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啊!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满是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⑪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⑫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充满神韵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2017年2期《意林》,有改动)

(1)“我”见到年轻菜农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误解、讥讽﹣﹣  ﹣﹣愧疚、歉意﹣﹣  ﹣﹣理解、赞美

(2)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3)选文第⑩段加点词语“一堆”有什么表达效果?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4)选文第⑪⑫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来源:2017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

周国平

①计算机和无线传播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人类的生活。今天,几乎人人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也发送自己对一切事情的主张和每一分钟的心情。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距今不久,却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

②我突然想,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就是大自然。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③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释迦牟尼、摩西、耶稣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李白、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

④天生万物,人是万物之灵。然而,人的灵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自然的灵气的凝聚,它必须和万物保持天然的联系,那凝聚的灵气才不会飘散和枯竭。不在高原上、大海边、森林里住几个月,我们不会懂得什么是神圣。不曾独自一人在空旷处仰望星空,我们会误以为哲学只是晦涩的学术。因为看不见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草原,我们就常在富人的散发着铜臭的庭院里寻找美。

⑤你今天上网了吗?一个庸俗的问题。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如果你只是沉溺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在人类的互联网上,许多人是在用眼睛、耳朵、食指、无聊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上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在大自然中,你的灵魂苏醒了,和天地万物交谈,你有了哲学家的头脑,你有了诗人的心灵,你的灵魂中充溢着造物主的感情。

⑥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只瓶内。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然而,倘若我们用人类的互联网排挤掉上帝的互联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被装进了一只瓶内﹣﹣也就是说,被装进了一只手机内。请想一想,不论手机里传播着多少信息,和大自然相比,它不是一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

(选自《新读写》,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第③节末尾使用了句号,有人认为此处最好用省略号,你认为该使用哪一种标点符号?请简述理由。

(3)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末画线句。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上帝的互联网”与“人类的互联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再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了?如果你只是沉湎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来源: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侵   ②咆   ③摇     

(2)解释下列加点训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②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

(3)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方面。

(5)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6)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零,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

(7)沙枣花香长留在作行心里,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植物触动过你的心,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来源:2016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爱,其实很简单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校。车厢里不算拥挤,有人蜷在座位上,有人低头摆弄着手机。我在车的后门口站着,旁边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的头发、粗糙的皮肤、褪了色的军大衣,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她把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放在过道上,脏兮兮的,我皱皱眉头,下意识地把脚挪了挪。

②离学校还有一站,车门打开,一股强劲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寒噤。上车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向车厢里张望了一下,里面已经没有空座,便一边抓着扶手,一边慢慢往里移动。

③老妇人突然站了起来,招了招手:“来,小伙子,过来坐。”我不由得一怔,这老太太,竟然要给小伙子让座,真有意思!我往旁边瞄了一眼,发现周围人也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老妇人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也许她马上就要到站了吧,可我分明在她旁边都站老半天了,要让座也应该先让给我呀!

④小伙子慢慢挪了过来,一边道谢,一边坐下。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这老太太,心倒是挺细的,不过这一车的人,怎么就显出她来了,真是的!我不由得撇了撇嘴。

⑤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好大的风啊,我把围巾重新裹紧,正待要走,听到身后有人在喊:“姑娘,俺跟你打听一下,到省立医院还有几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个老妇人。

⑥“省立医院?”真是莫名其妙。这老太太,没到站就把座让给别人,结果还下错了车,简直是有毛病!看着她冻得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气,“还有两站呢,你怎么现在就下来了?”

⑦老妇人似乎没有在意我冷冰冰的语气,咧嘴笑了:“呵呵,刚才那个小伙子腿脚不好,站在那儿俺心里怪不舒坦的,就给他让了座。”“你这么大岁数,要让座也轮不到你去让啊!再说,就算让座也没必要没到站就下车啊!”我越发怀疑起她的智商。

⑧“姑娘,你不知道,看他走道那么费劲,俺就想起了俺那住院的儿子,都是妈的孩子,看着心疼啊!”老妇人哧溜了一下鼻子,“俺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在旁边坐着肯定不自在。反正这电车一会儿一趟的,俺就说到站了,就下了车。”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原文有改动)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匪夷所思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3)第④段写道“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前文有两处动作描写对此做了暗示。请找出相关句子写在答题卡上。(2分)

(4)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身上最让你感动的一点是什么。(2分)

(5)选文第⑨段划线句“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6)阅读第⑩段,结合加点词“简单”和“高贵”的含义,说说你对“爱的真谛”的理解。(4分)

(7)假如文中的小伙子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用第一人称写出他的心理活动。(2分)

来源:2017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名著《昆虫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看见罩壁上傻乎乎靠近的大蝗虫,螳螂痉挛似的一颤,突然摆出吓人的姿态。电流击打也不会产生这么快的效应的。那转变是如此突然,样子是如此吓人,以致一个没有经验的的观察者会立即犹豫起来,把手缩回来,生怕发生意外。即使像我这么已习以为常的人,如果心不在焉的话,遇此情况也不免吓一大跳。

②鞘翅随即张开,斜拖在两侧; 双翼整个展开来,似两张平行的船帆立着,宛如脊背上竖起阔大的鸡冠;腹端蜷成曲棍状,先翘起来,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来,随即发出噗噗的声响,宛如火鸡展屏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惊的游蛇吐芯儿时的声响。

③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原先收缩相互贴在胸前的劫持爪,现在完全张开。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装点着排排珍珠粒的腋窝,中间还露出一个白心黑圆点。这黑的圆点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点,再加上那些纤细凸纹,是它战斗时的法宝,平时是密藏着的,只是在打斗时为了显得凶恶可怕,盛气凌人,才展露出来。

④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⑤它成功了吗?谁也搞不清楚蝗虫那长脸后面在想些什么,它那麻木的面罩上没有任何的惊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胁者是知道危险的存在的。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感到自己面对着死亡,但还来得及时它却并没有逃走。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⑥据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螳螂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螳螂,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昆虫记》,有删改)

(1)选文中螳螂在捕食时表现出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2)选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阅读了《昆虫记》全书,你认为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19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2)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

来源:2017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心有爱

①学校要交高考辅导资料和模拟试卷费了,一百多元钱,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了。

②如果不交就意味着他将拿不到辅导资料,无法同步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更不能参加高考前至关重要的模拟考试。

③唯一的办法只能求助于家里,他让回去的同学顺带着去自己家一趟,把交钱的重要性说明白,争取让父亲把钱带过来。

④很快,同学回来了。父亲给他带来的不是钱,而是一张皱巴巴的小字条,歪歪扭扭的几排字,大意是,让他再等个把月,自己已经找到一个赚钱的好门路了。

⑤父亲的这些安慰,他都快听出老茧来了,已经引不起他一丁点的兴奋了,相反却是极端的厌恶和不满。一直以来,贫困就像一道驱之不去的魔咒,始终笼着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现在的高中,一路过来的各种学杂费,他从来都没按时上交过,为此,他甚至开始讨厌起父亲,为什么一个堂堂男人,连儿子的学费都挣不来?

⑥他去了校长室,说明了情况,学校答应让他缓交这笔费用。

⑦父亲是一个勤劳且老实巴交的人,曾做过很多活、揽过无数工,可是一年忙到头,还是挣不来几个钱。后来父亲还不小心在做活时弄瞎了一只眼睛,自那以后,家里就更加拮据了。

⑧一个多月后,他决定回家去要钱。回家要过一段江面,需坐十几分钟的轮渡。那天,过江的人很多,轮渡上挤满了人,他找了一个视野不错的位置站定,这是一条狭窄的细长江面,蜿蜒于两岸秀美的崇山峻岭之中,此时正值万物吐绿、百花艳丽的春天,风景甚是美丽,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⑨有一条游轮从远处慢慢驶来,朝轮渡发出避让的鸣叫声,这是这段江面上每天都要发生的一幕﹣﹣无数乘游轮的旅游者们都会在经过此地时,放慢脚步,以便于饱览两岸的美丽风景。

⑩此时,游轮上的游客们在兴奋地指照留影,几分钟之后,他突然着见一只小船,更准确地说是一务农村过年用采宰杀年猪的“杀猪盘”,朝游轮迅速靠近了过去,“杀猪盘”里坐着一个人,虽然游轮的速度不是很快,但它船舷两边的水流依然很湍急,此时江心的波浪也很大,“杀猪盘”刚一靠近,就差点被游轮带起的波浪掀翻,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替“杀猪盘”里的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深不见底的长江江心呀,一旦落水后果不堪设想。

⑪但那个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危险,而是奋不顾身地一边使劲划动手中的桨极力在起伏的波浪中保持平衡,一边熟练地从“杀猪盘”里取出一每软梯,瞅准时机,使劲朝游船的甲板上扔去,反复几次,他终于成功了一一将软梯架设在“杀猪盘”与游轮之间,顺着软梯,那人背着一个大包爬上了游轮。

⑫之后,他开始从身后的包里掏出矿泉水、茶干、瓜子、火腿肠…原来,他是一个在江面兜售小商品的“货郎”。

⑬汽渡上有经常来住于两岸的人,说,那个“货郎”是一个不要命的老头,胆子大得惊人,好几次要么不慎从软梯上掉下来,要么被大浪掀翻落入江中,要不是游轮上的水上警察及时施救,他早就葬身江中了。可是活过来的他,还是继续干这活,像索马里海盗似的,神出鬼没。

⑭又有人说,利欲攻心嘛,要钱就不要命,但真还能赚一些钱,因为来往这里的游轮般都是从上游下来的,好几天都不靠岸,游客们都需要食物和水,而游轮上的要比“货郎”的贵好几倍,谁不愿意买?

⑮说话间,那个“货郎”已经做成了几笔生意。下了游轮后,他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时,轮渡已经与“杀猪盘”近在咫尺,他大致可以看清“货郎”一一那是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当“货郎”转过脸来,计划着朝轮渡上的人推销商品时,他看到了一只令他震惊的眼睛一一瞎的

⑯天呀,他居然是父亲。原来,父亲上次说的赚钱的好门路居然是冒着死亡的危险,在江面上当“货郎”。

⑰但他不敢朝父亲喊,他怕这一喊会让父亲乱了阵脚一一在这波涛汹涌的凶险江心,父亲是无论如何不能乱了阵脚的。他侧过脸,躲进人群中,不想让父亲认出他来,可他的眼泪,却在刹那间无法控制地奔涌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赏析选文第⑤段、第⑧段的画线句子。

①一直以来,贫困就像一道驱之不去的魔咒始终笼罩着他……(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这是一条狭窄的细长江面,蜿蜒于两岸秀美的禁山峻岭之中,此时正值万物叶绿、百花艳丽的春天,风最甚是美丽……(从描写角度赏析)

(3)品味选文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

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替“杀猪盘”里的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深不见底的长江江心呀,一旦落水后果不堪设想。

(4)选文第⑬⑭段两次写到别人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标题“江心有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也点明了文章主题,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⑦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交代了父亲谋生艰难,为下文他去心做“货郎”埋下伏笔。

C、选文第⑪段运用了动作描写,除了写出父亲用软梯爬上游轮的动作之惊外,也可见其动作之熟练,说明他不止一次做这件事。

D、选文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突出父亲吃苦耐劳、责任感的高大形象,使情节富有波澜。

来源:2018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又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咕﹣﹣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那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绵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就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住的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么?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功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我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也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石(或石制) 算盘,特点:  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 

 黄杨木 算盘,特点:  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 

(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来源: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3-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的胡杨林

巴图尔

       春天就像一匹活蹦乱跳的小马驹,踏着欢快的脚步一路狂奔而来。呢喃的燕子和钻出地面的小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开始苏醒,冰雪消融,溪水潺潺……

       羊在胡杨林里低着头吃着草,牧羊人买买提把那件老羊皮皮袄往地上一铺,就躺在沙丘上晒太阳。春天的羊群不需要过多的管理,这是羊长膘的季节,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母羊产羔期了,多吃一点儿就多长一点儿膘,有了好的体魄才会生出健康的小羊羔。羊也知道天暖草肥时是最佳的生产期,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羊是没时间乱跑的,都专心地吃草长膘。

       买买提眼睛看着熟悉的胡杨林,一股无边无际的孤寂油然而生。他躺在沙丘上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也似乎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他不想继续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人的一辈子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都得有人做,就说放羊这活儿吧,一百个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干的,可他买买提就喜欢这样的牧羊生活,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管没人问,就像被遗忘的人。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枯燥,甚至是渗透着浓浓的苦涩,可是他并不觉得苦并不觉得涩,就喜欢没事的时候傻傻地想傻傻地笑。至于别人眼里的花花世界,好像跟他没有一点儿关系,就像低头吃草的羊群一样,它们只关心草肥不肥,其他都不是它们关心的事。

       村里有人说他脑子是一根筋,是“五毛钱一个鸡蛋,一块钱俩不卖”的主儿。可是在他心里,胡杨林里的乐趣实在太多了。你永远不知道放个响屁有多快乐,当然你也不知道一群蚂蚁每天忙忙碌碌在干什么……买买提正想着,一只蜥蜴从沙丘上滚了下来。他一下就坐起来,而且立即决定,不能轻易就放它走了。他捡了一根小木棍,和那只小蜥蜴斗智斗勇。小蜥蜴往哪边走都受到小木棍的阻挠,它刚逃出一两米,就被拨拉回来了。到后来,小蜥蜴的尾巴被买买提捏住了,挣脱了几次都无济于事。小蜥蜴很无奈,只好使出最后的逃生招数﹣﹣自断其尾,而且那根断了的小尾巴,在地上不停地扭动着。就在买买提愣神的时候,小蜥蜴趁机逃跑了。他觉得天下万物就是这么神奇,有些事情是你永远也想象不到的。一只小蜥蜴为了逃生自断其尾,看似很神奇,其实是它与生俱来的本事。不想死就得有活下去的办法,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我没有伤害你的意思,只是想和你玩一会儿。”买买提望着一眨眼就不见的小蜥蜴消失的方向说,“我不是有意的,请你不要记恨在心里。生命就一次,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胡杨林里能开花能结果的植被不多。说老实话,在这个干旱少雨的胡杨林里,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粉红的红柳花算是最妖艳的,一开就是一串一串的,看上去就很扎眼。有了红柳花的衬托,胡杨林就显得不那么单调了。胡杨林里的花儿不多,可还是有蝴蝶飞来飞去。虽然它们并不是那么漂亮,可在买买提眼里,它们就像穿着白色羽纱的仙女。野蜂也来凑热闹,见到花儿就一窝蜂地扑过去,采了蜜又嗡嗡地飞走了。春天的胡杨林其实是很美丽的,虽然绿色感觉有点儿“缺血”,但是植物们还是很努力地把一身绿色献给了春天。枯枝败叶被新长出来的绿叶掩盖,买买提心里也就不那么凄惨了。

       买买提很喜欢布谷鸟的叫声,他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布谷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买买提自言自语道:“在这个季节里,就是一块石头在胡杨林也能发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买买提觉得心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生活太过孤独且看不到希望。

B.文章写买买提与小蜥蜴斗智斗勇,印证了买买提在胡杨林里的牧羊生活着实有太多的乐趣。

C.“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既写出了胡杨林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表现了开花植被生命力的顽强。

D.末尾一句写春天的胡杨林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照应了文章开头,同时也升华了主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效果。

(3)在买买提的眼中,为什么并不漂亮的蝴蝶像穿着白色羽纱的仙女?请简要回答。

(4)你认为买买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来源: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也不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

    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养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验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示有何必要?

◎反方:

    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他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再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

    转基因食品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反方: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顾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成“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就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顾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

●正方:

    强制标识会拍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滥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授其所好。

◎反方:

    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检测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5)

(1)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你吗?这一争议是由什么新闻事件引起的?正反双方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

(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A.正方认为,一般来说,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出来的作物的基因信息是没法辨别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信息是可以确切知道的。

B.反方认为转基因,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在自然演化下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

C.正方认为转基因农业改名,精准农业,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

D.反方认为强制标是不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

(3)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双方多次使用反问的表达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

(4)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试验结果的原因。

美国科斯坦尼格罗教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命,愿意多付38.6%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

【试验二】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

来源: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淸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毎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堿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笔下的木棉花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了木棉花的陪伴,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来源: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