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锋面都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B.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等天气现象
C.锋面过境后都引起气压下降、气温升高、雨过天晴
D.夏季形成的锋面是暖锋,冬季形成的锋面是冷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B.以副热带地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流动方向是与气旋旋转方向一致
C.秘鲁渔场的形成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下降流
D.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易受寒流的影响,多出现荒漠景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图为“某城市简图“,当地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工业区的是______,代表住宅区的是______,代表绿地的是_______。
(2)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重型机械厂和服装厂,请为各工厂选择合理的厂址,并将其代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水厂:_______ ;污水处理厂:_________;重型机械厂:__________; 服装厂:_______。
(3)该城市的西南部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区,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城市东部有一座尚未开发利用的小山,如果由你来规划,你认为做什么用途较为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A.滑坡、泥石流频发 B.火山喷发 C.过度使用水资源 D.人口增长过快

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积颗粒乙形成的时间最早
B.沉积颗粒甲形成的时期,河流水量最小
C.该古城遗址位于青藏高原
D.该古城遗址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关于图中a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
B.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有寒暖流交汇,形成大规模渔场
D.若油轮泄露,污染物沿海岸向北扩散

B处为亚马孙河河口,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5-10月为丰水期 B.河口处没能形成巨大的三角洲
C.河流径流参与海陆间循环 D.有凌汛现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有关图中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A.甲为断块山
B.河谷因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甲为褶皱山
D.河谷因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图中甲山脉如果是秦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坡山麓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C.北坡山麓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在北坡分布海拔较南坡偏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图中弧线均为纬线的一部分且为夜弧,a、b、c、d四点是夜弧的端点。读图完成1-2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刻,a、b两地看到日出
B.此刻,c、d的太阳高度角同为0°
C.此刻,北京的地方时为8:00
D.此日,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偏南分布

图示时期,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东北地区正值休耕时期 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
C.美国硅谷地区温和多雨 D.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干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资料: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遥感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静态到动态、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据此回答题。
74.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技术的优势主要是
A.不受天气条件的限时                B.检测地表物体的微移动
C.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D.视野广阔,检测范围广大
75.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主要应用于
A.导航定位   B.洪涝灾害检测   C.资源普查    D.人口增长预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整治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危害多年的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B.该流域的人均收入已超过美国平均水平
C.该流域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D.航运、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工农业发展缓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整个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都是有限的
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按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读右图,回答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读,该时节

A.南半球正值夏季 B.北半球正值夏季
C.南半球正值冬季 D.北半球正值冬季

图示季节,北半球海陆气压的分布状况是

A.海洋被低压盘踞 B.陆地被低压盘踞
C.海洋被高压盘踞 D.陆地被高压盘踞

形成①半岛季风气候的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全球气温升高 D.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业并不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也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同时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京都议定书》中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在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把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在遏制全球变暖的世界浪潮中,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大力发展生物柴油,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该图,完成问题。

“碳交易”的出现能使(   )

A.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B.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D.排放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生物柴油大多是就地取材,用棕榈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德国 C.菲律宾 D.马来西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该表是我国2005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地区
汽油(万吨)
煤油(万吨)
柴油(万吨)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华北区
290
757
54
187
545
995
东北区
0
444
0
55
0
881
华东区
1309
1173
401
245
2438
3360
中南区
789
1039
270
276
1438
2243
西南区
0
365
0
121
0
459
西北区
0
400
0
91
0
70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是(    )

A.大多呈现消费量小于生产量
B.西部地区资源短缺造成石油生产量小
C.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
D.能源紧张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国为拓宽能源供应渠道应该(    )

A.加强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
B.与周边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合作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D.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表1是我国主要流域河川径流年际与年内分配情况表。据表回答问题。
表1

流域
长江
黄河
海河
塔里木河
极值比
2~5
3~6
5~7
1~2
丰水期4个月占全年百分比
50~60
60~70
80~90
70~80

注:极值比表示河流年际径流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增大
B.塔里木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是因为降水不稳定
C.表中各河均可能有地下水补给
D.珠江流域的极值比可能是6~8

下列关于各流域开发和保护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海河上游加强生态保护
B.黄河中游防止地面沉降
C.长江下游实行梯级开发
D.塔里木河水资源统一调配使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双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