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读“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及其比2005年增比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特点是(    )

A.以煤炭为主,但消费量降低
B.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新能源消费比重增幅最大
D.煤炭、石油消费比重均有下降

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A.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B.森林破坏加剧,荒漠化速度加快
C.SO2、NOX等酸性气体增多,酸雨蔓延
D.总悬浮颗粒物增多,空气质量下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2013年12月12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气温日较差甲>乙 D.云量:甲>乙

关于图中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正吹正北风 B.风力大于丁处
C.气压小于丁处 D.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对图中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农业文明阶段
B.Ⅱ:后工业文明阶段
C.Ⅲ:处于高增长阶段
D.Ⅳ:属于低增长阶段

目前,该地区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A.鼓励提前退休 B.鼓励生育
C.鼓励到海外务工 D.接纳海外移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读曹妃甸某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甲、乙工业企业分别是

A.钢铁厂 B.海水淡化厂
C.硫酸厂 D.水泥厂

图示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A.节省劳动力 B.减少生产联系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减少污染排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读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图及P点的流量变化曲线(b)图,完成下题。

在流域开发的Ⅰ→Ⅲ过程中

A.流域面积增加 B.含沙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洪峰频率减少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相同的降水过程,则三个阶段P处流量变化曲线与b图中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A.Ⅰ- ③ B.Ⅱ- ① C.Ⅱ- ② D.Ⅲ- 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下左图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下右图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A. 洪泽湖周边地区 B. 太湖周边地区 C. 沿江地区 D. 沿海地区

2."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A. 山地易排水 B. 山地日照充足 C. 山地风力大 D. 山地云雾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新几内亚岛地形图,完成下题。

关于该岛的主要地形分布状况和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部低 B.高大山脉的走向为东北—西南
C.北部有海岸山脉和沿海平原 D.南部是平原面积大,沼泽广布

图中莱城降水状况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冬季降水多——东南信风迎风坡
C.夏季降水多——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 D.夏季降水少——副热带高压控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所示。读图回答题。

“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2012年9月,中国和尼加拉瓜决定联合修建尼加拉瓜运河。该运河预计将比巴拿马运河更宽更深,可通行25万吨级的油轮和集装箱船。下图为尼加拉瓜运河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圣胡安河流量季节变化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小,蒸发弱
B.流域内年降水总量大
C.流域内湖泊调蓄径流作用显著
D.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运河选址的有利条件有

A.有天然河流、湖泊可以利用 B.地处狭窄区域,地形较平坦
C.沿线人口多、施工劳力充足 D.径流量较大,通航时间较长

该运河修建后,对运河所在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A.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B.陆上运输将萎缩
C.促进非农人口增加 D.农业产值将下降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年际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有关四地气候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年降水量最大 B.②地终年气温高,降水多
C.③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D.④地终年气温低

①~④四地气候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下列关于四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①地雨热不同期
B.②地地貌成因以风力作用为主
C.③地河流有结冰期
D.④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我国南极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长城站和阿根廷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之间往返航行,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A.冰山众多 B.雷雨频繁
C.狂风巨浪 D.极夜漫长

2013年,我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地区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该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对天文观测十分有利,其原因主要是

A.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B.寒流环绕,水汽较少
C.冰层巨厚,风力较小 D.地势较高,空气稀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我国南极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长城站和阿根廷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之间往返航行,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A.冰山众多 B.雷雨频繁
C.狂风巨浪 D.极夜漫长

2013年,我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地区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该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对天文观测十分有利,其原因主要是

A.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B.寒流环绕,水汽较少
C.冰层巨厚,风力较小 D.地势较高,空气稀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双选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双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