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人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去的机会
C.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D.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读我国部分省市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指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林产品与土壤含碳量比例图(图五),回答小题。

森林生态系统中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例小,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因素 B.政策因素 C.人为改造 D.树种原因

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的森林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落叶灌木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图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一②一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①→⑥环节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差异性的表现

据图分析,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9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回答下列问题。
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   )
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②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 
③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 
④荒地多,人为影响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我国东部许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空气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读下列气温垂直分布图,其中最有利于雾霾天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况是

易于雾霾天气形成的自然因素是

A.雨雪天气 B.尘埃颗粒多 C.冷空气过境 D.暖空气过境

我国东部大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是

A.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显著 B.汽车数量增长迅速、尾气污染严重
C.建筑物密集、空气流通不畅 D.大量使用空调、排放废气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50年~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放牧

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 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
C.20世纪90年代——牲畜太少 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小题28分)“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位居全球第五,解放后我国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工程打造绿色中国。
简述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沿我国城市甲(25°N)和城市乙(26°36′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中丙河是发源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一条国际河流,读图同答下列问题。

城市甲位于城市乙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对甲、乙所在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云雾较多,年太阳辐射弱
B.乙地地表崎岖,地表水下渗现象较为严重
C.1月气温甲地较乙地低
D.甲、乙两地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乙地所在省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使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冲刷 ③流水溶蚀 ④气候干旱 ⑤毁林开荒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3分)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4分)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题

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 重金属盐 B. 氮、磷营养物 C. 固体废弃物 D. 泄漏的石油

2.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在地下埋了三年,再拿出来泡茶喝。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题。
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严格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扩大湿地面积
D.广泛植树造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物种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持乐观态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题。据此回答题。
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