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山脉,属于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乙地形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甲地形区,是因为乙地( )
A.地势较高 | B.纬度较高 |
C.植被较少 | D.云量较少 |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图幅大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实际面积大于乙图 |
B.甲图所示的两条纬线间的实际距离为555千米 |
C.乙图所示的范围比甲图大,内容更详细 |
D.乙图阴影区域的两条纬线等长 |
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图中学校的花坛位于田径场的( )
A.东北方向 | B.西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
图中学校教学楼东西向长度约为 ( )
A.20米 | B.40米 |
C.100米 | D.200米 |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示信息表明
A.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向 | B.乙岛所在图的比例尺比甲岛所在图大 |
C.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 D.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响 |
某游客于当地区时7月1日9时出发,用3小时沿甲岛的环岛公路某一段自驾游,期间太阳光主要从汽车前方照入。该路段及汽车行驶方向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① |
“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2011年11月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从图中的萨尔瓦多看开普敦,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的是( )
A.西南,6000千米 | B.西北,10000千米 |
C.东南,6000千米 | D.东南,10000千米 |
“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
B.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 |
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
D.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 |
一幅地图比例尺为1∶500 000,图幅面积为10 000平方厘米。根据需要,现用1∶1 000 000的比例尺绘制同一地区的地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新图图幅的面积为 ( )
A.20 000平方厘米 | B.5 000平方厘米 |
C.250平方厘米 | D.2 500平方厘米 |
新图与原图相比,表示的地理事物 ( )
A.更详细 | B.较粗略 |
C.没有变化 | D.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
假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各题。
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 B.甲岛位于东半球 |
C.乙岛位于太平洋 | D.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
关于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位于15°N,105°W
B.B点位于48°S,150°W
C.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D.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某考古工作者在长5千米、宽3千米的长方形区域内进行作业,最适宜随身携带地图的比例尺应为( )
A.1:100 | B.1:100000 | C.1:5000 | D.1:500000 |
下图为某岛屿局部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位于上海(30°40′N,120°51′E)的( )
A.东北方 | B.东南方 | C.西北方 | D.西南方 |
该岛屿面积约为( )
A.0.24万km2 | B.2.4万km2 | C.24万km2 | D.240万km2 |
下图是经纬网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正确表示图中P点坐标的是
A.(40°N,100°W) | B.(40°S,100°W) |
C.(40°S,100°E) | D.(40°N,100°E) |
下列关于P点说法正确的是
A.P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 B.P点位于北寒带 |
C.P点在Q点的西南方 | D.P点位于东半球 |
下图中虚线是某岛屿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厚度等值线,a<b<c。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火山喷发时最有可能的季节是(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下列关于该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终年温和多雨 ②适宜生产柑橘、葡萄
③植被具有耐旱特征 ④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小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岛位于乙岛的( )
A.西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北方向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比例尺比乙图小 |
B.甲岛屿的面积比乙岛大 |
C.甲、乙两岛都在东半球、中纬度 |
D.甲岛南北距离比乙岛短 |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高?请说明主要原因。
(3)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4)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说明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