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据报道,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导航服务,明年年底正式运行时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读图,回答题。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

A.BJS B.BDS
C.CNS D.GIS

对比其他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优异表现在:

A.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
B.全球性、实时性、全天候
C.全球性、兼容性、精确性
D.全能性、全球性、实时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是继哥白尼、伽利略日心说和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认识地球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代表了电气时代对地球的最高认识,那么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地球”是“地球村”在电子时代的升华。在这一升华中,从“模拟”到“数字”是一次突变。“数字地球”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技术体系,同时又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它是数字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结晶。“数字地球”是一个居住在因特网上的以“空间智能体”为主要种群的高级生态系统,也即“数字生态系统”。这一“数字生态系统”将在地球生物圈和技术的战略平衡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地球,但离控制地球的目标还很远。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
(1)“数字地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前两次飞跃的代表事件是?
(2) 简述“数字地球”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材料中说“数字地球”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10年10月20日18时发布台风橙色紧急警报:今年第13号台风“鲇鱼”的中心今日9时位于广东省台山沿海东南方大约670千米的海面上,即北纬17.3度、东经117.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
材料二 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

(1)要监测台风“鲇鱼”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10月22日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下图外,还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若该渔船在遭受十级以上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广东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

(3)要完成台风“鲇鱼”未来48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试举出(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水分含量对玉米叶子反射率的影响图,回答问题。

(1)据图可知,玉米叶子水分含量与反射率的关系是________(正或负相关),要监测玉米缺水的状况,首要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________。2分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RS)    D.决策支持系统(DSS)
(2)监测玉米含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监测玉米的________来判断玉米的生长状况 1分
A.电磁波特征  B.种植密度      C.种植面积   D.形状特征
(3)玉米反射率较高的波段为(   )1分
A.0.9um-1.2um       B.1.5um-1.9um       C.2.1um-2.3um    D.0.5um-0.7um
(4)依据上述原理,举例说明遥感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应用GIS解决公交塞车问题
为了解决公交车、出租车的违章行为,广州市交警部门开展了公交车行车秩序的专项整治。严格规定了公交车和出租车在不同情况下停车与下客的行驶路线和停靠方式。对于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违规,交警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
因为整治,司机们都规规矩矩地排队进站,但没有预料到的是在天河城、黄埔大道、岗顶等公交线路密集路段一度出现了大塞车。问题最突出的路段,在下班高峰时,公交长龙一直从体育中心站排到了天河立交桥。
后来发现,公交车按规矩进站反而出现了塞车的怪现象,原因是广州市一些道路站点和线网设置不合理,如在广州市一些主干道上,有些公交站有十几条、二十条线路,大量公交车挤在同一个站上下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州市交通部门一方面制定了市区公交线路密集段的站点调整方案,另一方面又推出了“公交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建立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使公交车重登率、换乘系数等运行状况一目了然。交通管理部门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了将有些站点易位、增设公交站点以及在一些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快车走廊)等措施,有效地扭转了该市公交塞车的局面。
(1)目前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有哪些方面?
(2)你所在城市在城市管理中是否有可以运用CIS帮助改善管理状况的情况?你能否借鉴材料中的经验谈一下改进意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