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安徽相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区位优势体现在

A.交通 B.劳动力素质 C.科技水平 D.原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读图(成渝经济区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成渝经济区部分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A铁路经过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危害大
B.B铁路连接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有利于加强中西部经济联系
C.C铁路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D铁路线多建隧道和桥梁,其原因是为了节约耕地

下列关于城市①和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①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生产能力强,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B.从城市交通建设投资比较,城市①的成本大于城市②
C.地价和交通是影响两市公租房选址的重要因素
D.汽车尾气是两市大气环境中酸性气体的最主要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2月11日武汉召开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工作调度会,要求年内将在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建设示范工程三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力争全国率先。据此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的等级层次组合正确的是           (  )

A.3级 B.2级
C.4级 D.1级

若干年后武汉城市圈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都市,其城市形态可能是(  )

A.组团式 B.条带状
C.放射状 D.集中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碳生活就是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高浪费的生活方式。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0年1月23日在瑞士达沃斯小镇召开,此次年会更强调“低碳”理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

A.核电工业 B.电子工业 C.汽车工业 D.制冷工业

高碳生活可能使该国及下列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①.英国----国土面积缩小  ②.埃及----泥石流多发   ③.巴西----风沙严重    
④.瑞士-----积雪减少     ⑤.阿根廷----雨林被毁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⑤ D.①③

读图,当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网2008年12月2日电:占地2000亩,投资超过37亿元的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近日落户武汉新洲阳逻经济开发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图分析,阳逻经济开发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环境优美 D.劳动力丰富

我国历史上有四大米市——无锡、长沙、芜湖和九江,如今又有武汉阳逻稻米交易中心的成立。这五个米市共同的区位条件是       
①临近长江,交通便捷  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 
③便利的铁路运输  ④附近地区稻米生产条件优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要在韶关与赣州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合理的线路是(

A. ①线 B. ②线 C. ③线 D. ④线

2.为了把区域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水口山和赣州可重点发展(

A. 钢铁工业 B. 汽车制造工业 C. 水产品加工业 D. 有色冶金工业

3.赣州与大余两城市服务范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中的(

blob.png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31日20时10分,上海世博会举行闭幕式。此次世博会自5月1日开幕以来,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累计吸引参观者超7300万人次,刷新了多项世博会历史纪录。读材料完成各题:
当世博会闭幕式开始时,美国华盛顿(西五区)电视直播节目的当地时间是:

A.10月31日 7时10分 B.10月31日7时
C.10月30日 4时10分 D.10月30日 14时

上海世博会印度馆设计灵感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下列建筑中给设计人员带来灵感的是:

A                   B                   C                    D
上海世博会期间,如果你是一名世博会的志愿者,有下列四幅不同比例尺的上海城市交通地图。其中最适宜推荐给第一次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世界各国游客的地图比例尺是:
A.1:3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千米
C.三十万分之一                       D.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 “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上述材料和城市分布图,回答各题。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意义是(   )

A.劳动力向第一产业转移 B.人口向城市外围移动
C.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D.城市化水平降低

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是(   )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侧重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B.改善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C.利用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D.建设绿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 ”下列做法既符合该主题又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的是                                        

A.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B.毁林开荒
C.禁止使用煤等燃料
D.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展新能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北京时间4月30日晚8:10分在世博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家住纽约(西五区)的玛丽也想看开幕式直播。据此回答各题。
玛丽应该选择在当地时间几月几日几时观看         

A.4月30日7时10分 B.5月1日9时10分
C.4月30日9时10分 D.5月1日7时10分

当我们观看世博会开幕式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在变快
B.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在变慢
C.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在变快
D.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在变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下面是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模式一:小商品经营 → 个体私营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模式二: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模式三: 沿边开放 → 边贸发展 → 城市化
模式四:森林、矿产资源开发 →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四种模式中,以政策为动力推进城市化的是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下列地区中符合模式四的是

A.苏南地区 B.浙江温州 C.云南德宏 D.东北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所谓泛珠三角,就是指粤、闽、赣、桂、琼、湘、川、贵、滇等省区和港澳地区,简称 “9+2”。本着“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将成为中国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促进区域东西互动的前提是:

A.交通状况的改善 B.自然资源的开发 C.人口的流动 D.西电东送

关于部分省区区位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西水能、铝土矿丰富 B.广东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C.湖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D.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