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 B.中期阶段 |
C.后期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
B.城镇新增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
读我国北方某地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区
A.Ⅰ阶段植被覆盖率最高 |
B.Ⅱ阶段粮食产量最大 |
C.Ⅲ阶段人口数量最多 |
D.Ⅳ阶段人地关系最不协调 |
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最相似的是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
①大科技投入,将粮食用地全部转变为蔬菜、花卉、乳畜用地
②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③大量施用化肥和低残留农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带动作用表现在( )
①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
②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
③贸易的发展,使周边地区成为其广阔的消费市场
④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
⑤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⑤ | D.①④⑤ |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 B.人口密度较大 |
C.水资源短缺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下表显示“金砖五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2010年城市化水平(单位:%)对比,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 |
① |
② |
③ |
④ |
俄罗斯 |
2000 |
56.9 |
81.2 |
35.8 |
27.7 |
73.4 |
2010 |
61.7 |
86.5 |
44.9 |
30.1 |
72.8 |
下列①、②、③、④四国的排列正确的是
A.巴西南非中国印度 | B.南非巴西中国印度 |
C.巴西南非印度中国 | D.南非巴西印度中国 |
对金砖五国2000~2010年城市化水平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国城市化水平一直位列第三,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吻合 |
B.②国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最高位置,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
C.③国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最快,但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
D.④国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最慢,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 |
2014年5月18日,广东省推进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作讲话,强调要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总抓手,推动珠三角转型升级优化发展。据此完成下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
①政策优势明显下降
②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⑤劳动力明显减少
⑥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⑥ | D.③④⑤⑥ |
201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制造业升级换代,许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以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主要是为了应对( )
A.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 | B.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 |
C.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 D.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
4.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的企业最可能是( )
A.汽车制造 | B.玩具制造 |
C.普通服装 | D.玻璃制造 |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更换为高端产业,如下图。读图完成29-30题。
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靠近原料产地 | B.加强相互竞争 |
C.共用基础设施 | D.获取邻厂信息 |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A.管理经验 | B.资金 |
C.科技 | D.廉价劳动力 |
2015年10月19日~23日,习主席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英贸易将得到更快发展。读2010—2012年英国进口中国重点商品进口额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重点商品主要集中于
A.资源密集型产品 | B.劳动密集型产品 |
C.资金密集型产品 | D.技术密集型产品 |
有关2010~2012年英国进口中国重点商品进口额变化及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电机、机械总体上升,与我国科技创新,产品竞争力提升有关 |
B.家具上升幅度大,因为英国人口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
C.服装略有下降,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 |
D.玩具及运动用品总体下降,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
C.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城市化速度缓慢 | B.重工业比重太高 |
C.能源、水源严重缺乏 | D.产业升级困难 |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 |
提高附加值 |
B. |
降低人工成本 |
C. |
缩小规模 |
D. |
加强合作 |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 |
基础设施好 |
B. |
交通便利 |
C. |
销售市场大 |
D. |
信息通达 |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 |
打造自主品牌 |
B. |
扩大生产规模 |
C. |
产品款式多样 |
D. |
增强国际影响 |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为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三条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分别对应的产业是( )
A.服务业、工业、农业 | B.工业、农业、服务业 |
C.农业、服务业、工业 | D.农业、工业、服务业 |
据图可知( )
A.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① |
B.②阶段国内人口迁移主要为农村迁入城市 |
C.③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降低 |
D.④阶段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最显著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下图为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注:下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广东人口分布
A.东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B.西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C.东部人口较稀,西部人口较密 | D.全省人口分布较均衡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量大 |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C.大学数量迅猛增长 | D.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 |
B.社会负担加重,经济发展减速 |
C.城市化发展迅速,交通、住房压力减轻 |
D.由粮食基地转化为粮食调入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