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三条曲线表示某种产品在三类国家的贸易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净出口指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净进口指出口量小于进口量。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据图示信息,可分析出该产品( )
A.B至C阶段,三类国家还没有生产 |
B.A至D阶段,一类国家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
C.C至E阶段,二类国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D.D至E阶段,所有国家的生产规模均不断缩小 |
E以后,二类国家集中生产该产品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 | B.提升产品质量 |
C.提高工业化水平 | D.改善交通设施 |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 B.人口密度较大 |
C.水资源短缺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下题。
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A.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
B.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均较大 |
C.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距离无关 |
D.京与冀城市之间出现产业链断裂 |
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是
A.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
B.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
C.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 |
D.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
B.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
“创新指数”是反映经济区域和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数越高,表示的创新能力越强。201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专家组对外发布了2013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这次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包括2006和2013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位势变化(如下图)和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特征关系数据分析(如下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2013)
地区 |
区域产业集聚度 |
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
知识创新能力 |
知识流动 |
企业创新能力 |
创新环境 |
创新经济绩效 |
|||
得分 |
全国 名次 |
得分 |
全国 名次 |
|||||||
长三角 |
上海 |
88 |
1 |
54.72 |
2 |
46.44 |
53.19 |
67.75 |
50.90 |
50.55 |
江苏 |
76 |
3 |
43.31 |
4 |
28.49 |
51.68 |
61.62 |
40.44 |
28.13 |
|
浙江 |
78 |
2 |
36.86 |
6 |
19.00 |
36.21 |
50.88 |
39.14 |
34.31 |
|
珠三角 |
广东 |
73 |
4 |
44.53 |
3 |
25.38 |
55.57 |
58.71 |
36.98 |
42.31 |
根据上图,下列关于我国31个省区创新能力位势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2006-20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指数7年变化总体体现出持续提升趋势 |
B.分析上图可以得出创新能力升幅最大的三个省市为上海、北京、江苏 |
C.与东部沿海区域省份相比,中西部区域省份创新能力升幅相对较小 |
D.我国31个省份创新能力都出现了上升,这与我国经济不断腾飞,科技教育水平进步等因素有关 |
结合上表,下列有关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浙江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状态 |
B.与表格中其他省区相比,浙江知识创新能力比较低与浙江的文化教育层次有关 |
C.今后浙江应加强与上海的创新合作,包括人才引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借鉴上海经验 |
D.在长三角三个省区中浙江的创新经济效果相对落后,后发优势明显 |
下表显示“金砖五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2010年城市化水平(单位:%)对比,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国家 |
① |
② |
③ |
④ |
俄罗斯 |
2000 |
56.9 |
81.2 |
35.8 |
27.7 |
73.4 |
2010 |
61.7 |
86.5 |
44.9 |
30.1 |
72.8 |
下列①、②、③、④四国的排列正确的是
A.巴西南非中国印度 | B.南非巴西中国印度 |
C.巴西南非印度中国 | D.南非巴西印度中国 |
对金砖五国2000~2010年城市化水平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国城市化水平一直位列第三,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吻合 |
B.②国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最高位置,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
C.③国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最快,但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
D.④国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最慢,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 |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
B. |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
C. |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
D. |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
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 |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 B. |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
C. |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 D. |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题。
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是
A.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
B.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迅速下降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
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 |
提高附加值 |
B. |
降低人工成本 |
C. |
缩小规模 |
D. |
加强合作 |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 |
基础设施好 |
B. |
交通便利 |
C. |
销售市场大 |
D. |
信息通达 |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 |
打造自主品牌 |
B. |
扩大生产规模 |
C. |
产品款式多样 |
D. |
增强国际影响 |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为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三条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分别对应的产业是( )
A.服务业、工业、农业 | B.工业、农业、服务业 |
C.农业、服务业、工业 | D.农业、工业、服务业 |
据图可知( )
A.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① |
B.②阶段国内人口迁移主要为农村迁入城市 |
C.③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降低 |
D.④阶段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最显著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下图为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注:下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广东人口分布
A.东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B.西部多数市县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
C.东部人口较稀,西部人口较密 | D.全省人口分布较均衡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量大 |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C.大学数量迅猛增长 | D.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
广东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 |
B.社会负担加重,经济发展减速 |
C.城市化发展迅速,交通、住房压力减轻 |
D.由粮食基地转化为粮食调入区 |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
上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