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读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图,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将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湖南、广西等地,主要是考虑迁入地有
A.先进的科技 | B.广阔的市场 |
C.丰富的矿产资源 | D.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
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 |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4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西安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2015年3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很多都是荒漠,直接影响生态和社会发展。
(1)与西安相比,鹿特丹的气候有何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多荒漠的区域并说明自然原因。
(3)有专家指出,我国应重点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资源开发领域与中亚地区进行合作。试简要说明理由。
读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经济地带
A.M区二产业比N区比重大 |
B.N经济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
C.I和II轴旱地农业发达 |
D.M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
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
A.纺织和石化工业 | B.钢铁和能源工业 |
C.服装和食品工业 | D.玩具和炼油工业 |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 |
提高附加值 |
B. |
降低人工成本 |
C. |
缩小规模 |
D. |
加强合作 |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 |
基础设施好 |
B. |
交通便利 |
C. |
销售市场大 |
D. |
信息通达 |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 |
打造自主品牌 |
B. |
扩大生产规模 |
C. |
产品款式多样 |
D. |
增强国际影响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2日上午,以“合作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扩大核心区的辐射能力,有效实现梯度转移,直接推动中、西部若干省区的经济发展,营造区域经济共生多赢的格局。
材料二: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材料三:珠三角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最大的制约因素各是什么?
(2)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在经济基础、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上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试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泛珠三角合作的有利条件。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第二产业应如何调整布局优化升级?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二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 近年来一批浙江人在当地(虚线范围内)河谷地带承包大片农田种植棉花,然后就近加工成棉纱、棉布或衣服销售到沿线区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图中虚线范围内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3)十几万浙江人活跃在当地,阐述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 B.人口密度较大 |
C.水资源短缺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包括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多列南北走向山脉及其附近地区,是世界上“压得最紧、挤得最窄”的巨型复合造山带,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下图是横断山区山河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横断山区地域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刀耕火种、轮歇耕作、陡坡开垦仍然盛行。
(1)横断山区纬度较低,但冰川广布,主要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图中雪山的雪线高度呈趋势。
(2)简要分析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
(4)简述横断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
基础设施较完善 |
B. |
更接近消费市场 |
C. |
资金供应较充裕 |
D. |
更易招募劳动力 |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 |
从事商业活动 |
B. |
留守子女上学 |
C. |
兼顾务工务农 |
D. |
扩大种田规模 |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①④ |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
C.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城市带众多,为国家级新区建立和发展提供社会经济支撑。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经济带要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新区分布示意图(截止2015年)”,图b中的甲、乙分别为“近十年间江西省、江苏省耕地减少比例统计图”。
(1)图中浦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 等。
(2)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城市带区域经济合作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中西部城市带可以从东部城市带引进 、 和管理经验等。
(3)与江苏省比较,江西省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该做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