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作出了如下承诺: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材料二:世界未来能源需求结构变化预测图

材料三:上海2001年、2006年和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比较   (单位:亿元)

 
上海市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
5210.12
78.0
2403.18
2728.94
2006
10572.24
93.81
4969.95
5508.48
2010
17165.98
114.15
7218.32
9833.51

 
(上海统计年鉴)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气体,该气体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落实全球气候大会的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材料二分析,世界能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我国目前发展新能源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2001年到2010年,上海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5%变成_______%,第三产业的比重由52.4%变成_______%,说明上海产业结构_________了,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承诺,请分析能源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6和图17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2,完成下列问题。

表2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2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分别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图示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和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的两大战略,前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后者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许多人称此倡议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表明中国或将利用此类倡议在亚洲寻求影响力或统治力。

材料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比较成熟。目前,经济发展迅速而规模巨大,能源消耗量日渐攀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钢铁生产大多为低端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在销售上主要是国内消费,国外销量极小,加之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加,市场受制,在国际上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导致低端钢铁严重积压,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汽车整车出口规模也相对较小,国内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低档民用车和大量的商用车大量积压,经济下行压力突显。“一带一路”是我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有助于带动周边及发达经济体建设,并消化国内过剩产能。
材料三:D线输气管道(下图):是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重大工程,气源位于土库曼斯坦,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管道全长1000公里,其中塔方境内长约410公里,在各国中最长,预计2016年建成通气。该管道是世界上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它将与已经建成的连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A、B、C线一道,形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网,输气能力将从每年550亿立方米提升到850亿立方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输气系统。

(1)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分析新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的地理优势。(6分)
(2)请你结合材料三和图,说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塔吉克斯坦段)建设的意义。
(3)在中国—中亚天然气D线工程建设中,主要的限制性自然条件有哪些?
(4)结合材料二,综合说明“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和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河北省供应北京81%的水和天津93%的水。该省的水库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西部地区。
(1)简析河北省水库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及对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河北是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其钢铁、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等重工业规模庞大。
(2)从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和上述文字材料中找出四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河北省发展重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据图各找出一条信息加以说明。
有近30万“北漂”每天往返于北京与“睡城”燕郊之间。近年来,北京许多科研院所和制造业迁至燕郊,燕郊借此加快了留住人才建设“创业燕郊”的步伐。
(4)简述“创业燕郊”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甲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乙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⑴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
⑵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东北三省区域图及材料一回答(1)—(4)题。

材料一: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出现了“雁南飞”的局面,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相反。
(1)简要说明东北地区工业的区位特征。
(2)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区进行综合整治,其成功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何借鉴意义?
(3)黑龙江和山东两省各有什么经济作物?说明种植该经济作物的区位条件。
(4)1985年以来,山东农民纯收入大大超过黑龙江农民,试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涵盖京津冀地区的首都经济圈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随着天津港港口的建设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逐步成为国际性集散枢纽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等。
材料二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
河北与京津,面临着同样的缺水困局,却要提供北京81%、天津93%的水。多年来,河北为保证京津水资源供应做出了巨大牺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将推动京津冀在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方面等方面协同发展。
材料四
京津冀的协调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与技术型、服务型产业为主的京津相比,河北省采掘业、重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突出。
(1)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信息,分别对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成为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三,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所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说明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焦点问题之一。京津许多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合在当地生存发展。河北省由于其毗邻京津的地理位置,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4)相关专家学者对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持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支持的理由:                                      
反对的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经济圈”与“西三角经济圈”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西三角经济圈”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发展“西三角经济圈”有何积极意义?
(3)重庆和西安在“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突出,如果非要选一个作为经济圈核心城市,你认为哪个最好,说明其优势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案例分析:(共8分)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上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海洋地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位历史学家说:“谁控制了海洋,谁赢得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失去家乡。”
根据2014年10月16日DigitalGlobe发布的卫星照片计算,我国三沙市永暑岛主岛的面积在迅速扩大,已经达到了0.96平方公里。意味着永暑礁升为永暑岛,成为南沙第一大岛。该岛在未来填海工程完工后,面积极有可能至少增加1倍,跑道、机场、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将随之跟进,将强化我国在南海的政治、军事、经济。图为南海区域图。

(1)南海诸岛主要由哪些岛屿组成? 南海诸岛的主要成因类型是?(3 分)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三沙市可重点发展的产业是________和________。(2 分)
(3)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三沙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2 分)
(4)简要阐明我国捍卫南海主权的重要性。(3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5 年4 月14 日国家三部委出台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福建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目前已经开始行动,正在构建“一带一路”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图甲为福建省简图。
材料二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区位优势明显。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图乙是其 2014年工业产值构成示意图。

(1)福建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2)分析福建省自然地理环境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泉州能够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区位优势有             
(4)指出泉州市经济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它在 21 世纪新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新加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新加坡交通位置的重要性。(8分)
(2)说明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大港的地理条件。(6分)
(3)简析新加坡发展炼油工业的优势。(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image.png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茶叶曾经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出去的"明星"产品。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茶叶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对中国茶格外青睐,尤为偏好高品质的红茶。近年来对绿茶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位于大别山茶区的某茶集团目前主要外销大众茶,市场以中亚,中东地区为主,该企业希望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打开俄罗斯的茶叶市场。
(3)结合材料,就该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
  • 更新:2021-09-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被誉为"绿色之国"。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image.png

材料一:

对外贸易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已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服装、电信设备、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金属制品、化学成品等为主;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有肉类、鱼类、水果、乳制品、毛毯、食品、造纸、木材等。
材料二:

畜牧业是新西兰农业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以金融业、进出口贸易、通信邮电、旅游业为主。
(1)新西兰享有"绿色生态",植被覆盖率约80%,810万公顷森林中,原始森林约占78%,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
(2)新西兰拥有"绿色能源",生产生活用电多来自清洁能源。推测其主要能源,并说明理由。
(3)新西兰发展"绿色产业",根据提供的材料,归纳"绿色产业"的基本特征。
(4)新西兰出口"绿色产品",概括中新两国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种贸易特点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
  • 更新:2021-09-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N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该国水电生产列世界第6位,本国99%的电力来自于水电。 N国渔业闻名于世,捕捞的水产品大部分出口,而粮食基本靠进口。
材料二 N国地形图和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三 A城是N国首都,整个城市背山面海,是该国工业中心和最大港口且是不冻港。全国一半以上进口商品都要经过A城转运。
(1)分析N国大力发展水电的原因。
(2)分析N国粮食依赖进口的原因。
(3)分析A城成为N国最大港口的条件。
(4)读材料二中的气候类型分布图,B、C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B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什么只局限于西部沿岸地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