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图7),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
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
以下体现了我国大规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有
①南水北调 ②西气东输 ③西电东送
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⑤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华北平原供水极其紧张 ②因黄河水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余 ⑤主要为了减小长江的洪涝灾害
⑥因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④⑤⑥ |
“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
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
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
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
A.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 |
B.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
C.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 |
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西气东输”管道向北弯曲经过陕北靖边,其主要目的是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
C.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多 |
D.绕过地形复杂区域,便于施工 |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如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问题。
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 | B.内蒙古高原 | C.河西走廊 | D.塔里木盆地 |
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 | 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 | 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
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
A.a、b段 | B.b、c段 | C.a段 | D.c段 |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
有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丹江口水库取水 | B.可调水量大 |
C.水源地水质好 | D.有京杭运河可利用 |
读图5“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A、B两国预计在2010年10月完成某资源调配工程,据图完成问题。
调配的资源可能是
A.水资源 | B.木材 | C.石油 | D.煤炭 |
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有
①永冻土分布广②林区线路长
③高寒缺氧 ④冬季时间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图8为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积 | B.水质污染 |
C.地下水位的下降 | D.土壤的盐碱化 |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地下水水位升高 | B.生物多样性受损 |
C.土壤盐碱化加剧 | D.长江口海水倒灌 |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并在这些边远地区产生集群效应。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向本省边远地区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属于
A.技术密集型工业 | B.资金密集型工业 |
C.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工业 | D.市场指向型工业 |
珠江三角洲产业群向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转移,其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 | B.工业基础 |
C.环境与技术 | D.交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