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该山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如果①为针阔叶混交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为落叶阔叶林,③为常绿阔叶林 |
B.②为落叶阔叶林,③为常绿硬叶林 |
C.②为针叶林,③为山地桦树林 |
D.②为针叶林,③为苔原 |
由于全球变暖某沿海地区冬季0℃等温线的位置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 )
① 该沿海地区位于北半球
② 该沿海地区位于南半球
③ 此季节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④ 此季节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弱指数年反之。图甲为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图乙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完成下列各题。
1960-1999年间,东亚地区( )
A.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 |
B.季风环流越来越显著 |
C.1999年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
D.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80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
A.1966年北旱南涝、1980年北涝南旱 |
B.两个年份南北皆涝 |
C.1966年北涝南旱、1980年北旱南涝 |
D.两个年份南北皆旱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有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如果全球气温持续这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天山的雪线将下降 |
B.鄱阳湖水面将上升 |
C.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将北移 |
D.一月0℃等温线将南移 |
下左图为某科考队于当地时间2010年2月28日10时30分在斯瓦尔巴群岛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拍摄地点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上左图景观可能反映( )
A.全球气候变冷 | B.北极冰盖退缩 |
C.生物种群繁多 | D.海洋环境污染 |
此照片拍摄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1日17时30分 |
B.2月28日18时30分 |
C.2月28日17时30分 |
D.2月28日3时30分 |
小实验:(如下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温度计上原来显示温度相同)。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同样长时间下,装CO2的温度比较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
A.酸雨污染 | B.温室效应 |
C.大气污染 | D.臭氧层破坏 |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过度砍伐森林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火山喷发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不属于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是( )
A.多使用清洁能源 | B.防止森林火灾 |
C.人工降雨 | D.植树种草 |
读北极冰层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生态破坏等因素,土壤、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减弱 |
B.北极冰层面积减少是不可逆转的 |
C.南北极的冰层,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会减缓冰层的融化 |
D.此现象将对世界海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
由于全球变暖某沿海地区冬季0℃等温线的位置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 )
① 该沿海地区位于北半球
② 该沿海地区位于南半球
③ 此季节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④ 此季节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北方有大片脱针型落叶松,秋天落叶,冬天积雪覆盖。近年来,该地脱针型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树,这将推动气候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 B.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 D.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
下图表示“1960~2009年黑龙江省各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水趋势系数”。
关于黑龙江省气候变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年份气温在2月份升高最为显著 |
B.冬半年的气温将高于夏半年 |
C.全年最低温度上升最为明显 |
D.7-9月的降水量最少 |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病虫害的发生频度加大 ②夏季干旱的发生频度加大
③农作物的熟制发生根本性改变 ④冬季冻害的损失大幅增加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增多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左图为某科考队于当地时间2010年2月28日10时30分在斯瓦尔巴群岛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右图为拍摄地点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左图景观可能反映( )
A.全球气候变冷 | B.北极冰盖退缩 |
C.生物种群繁多 | D.海洋环境污染 |
此照片拍摄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1日17时30分 | B.2月28日18时30分 |
C.2月28日17时30分 | D.2月28日3时30分 |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特别是我国有关专家长期以来对气溶胶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 |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 |
全球变暗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无定论,但下列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可信的是( )
A.全球蒸发量减少 |
B.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 |
C.葡萄甜度升高 |
D.全球气温仍将上升 |
抑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共同的有效措施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
D.回收和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化问题。下表为1985--2010年海水中C0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下题。
1985--2010年后( )
A.海水中C02浓度不断增加 |
B.海水pH值持续减小 |
C.后5年海水中C02浓度增加最快 |
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中C02浓度呈负相关 |
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 B.火山喷发的CO,溶于海水 |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 D.人类排放的CO,溶于海水 |
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造成的影响是( )
A.珊瑚礁或将消失 | B.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
C.海洋捕捞资源增多 |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
下图为某岛屿简图,该岛屿中部多山,降水大多在1000 mm以上,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较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图示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 B.洋流 |
C.大气环流 | D.海陆位置 |
对该岛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大陆岛 | B.地势崎岖 |
C.地震频繁 | D.人口稀少 |
全球变暖对该岛的影响最可能的是( )
A.山顶冰川融化 | B.风暴潮频次增多 |
C.植被更加茂密 | D.农作物产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