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 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A. 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 滩涂面积减少
C. 淹没部分耕地
D. 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 臭氧层破坏
B. 森林被大量砍伐
C.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 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blob.png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B. C. D.

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大灾害事件是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读“我国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和“我国2006年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分灾种对比图”,回答第7题。


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
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自1998年后,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逐年增多
B.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在华南、西南等地的分布较为集中
C.2006年因灾死亡人数比2005年死亡人数高出30.5%
D.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集中分布在华北、西南等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2月1日到5日,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全国,如下图所示。中央气象台及相关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结合下图,回答3—4题。

图中A、B两地纬度相同,降温幅度却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位置的差异      B.地形的差异
C.洋流的影响      D.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不同
有关此次寒潮及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蒙古的西部地区降温辐度比东部地区大
B.我国南方地区降温辐度比北方地区小
C.寒潮的产生主要是由快行冷锋造成的
D.寒潮可能会带来的大雪、冻雨和狂风等天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表面的根本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热辐射  C.地面再辐射热  D.大气逆辐射
2.全球变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使用氟氯烃等作为制冷剂  B.将湿地开发为农田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下图)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流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气候峰会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共同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6~7题。
在峰会召开期间,下图所示现象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为了实现中国政府公布的行动目标,下列有关我国能源利用的说法,正确的

A.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逐步减少
B.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压力可以得到缓解
C.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将逐渐上升
D.汽车工业发展将受到限制,努力发展公共交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º43´N,12º34´E)开幕。此次大会持续11天,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回答1-3题。
1.各国政府和民众特别关注这届会议,电视台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进行现场直播时下列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北京夜幕降临                          B.伦敦烈日当空
C.纽约旭日东升                          D.孟买夕阳西下
2.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各国心态各异,其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大不相同。对于减排有的国家或组织持消极的态度,而有的持积极的态度,参与行动意愿高。下列国家或组织对减排持消极态度的是
A.欧洲国家                              B.“岛国联盟”
C.俄罗斯                                D.“高山国家”(如尼泊尔)
3.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程度对比表。
1.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它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它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它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它温室气体
2.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太阳活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增多
C.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2009年在某国召开了各国首脑会议以促进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2010年3月中国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和某国政府,中国批准了这一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某国”是:
A.日本    B.美国       C.丹麦          D.巴西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湖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结合下图回答4--6题。
4.图中蓄水量最大且最深的淡水湖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湖泊④,从1946年至今的60多年中,水温上升了1.21℃,比世界其它大湖增温略慢,这是由于    (   )
A.远离人口密集区,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较小
B.地理纬度偏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
C.湖泊面积广大,既有河流注入又有河流流出
D.湖水盐分含量大,水温变化缓慢
6.图中四大湖泊周围属于世界粮食主产区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下列省区中,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

A.广东 B.山西 C.黑龙江 D.西藏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使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形成暴雨的条件主要有

A.一定有地形的阻挡
B.较长时间地受热带反气旋控制
C.丰富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气流
D.连续的低温冷冻天气使大量水汽凝结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变暖是令全球注目的一件地理环境变化的大事。回答:
下列事件或现象与此有关的是

A.马尔代夫总统率内阁海底开会
B.近百年来亚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降水减少了0.3%左右
C.各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浙江省沿海加大海堤的建设力度

下列做法对解决全球变暖没有帮助的是

A.建立碳交易市场 B.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C.提倡使用小排量家庭汽车 D.改进煤炭的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2)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D.植被破坏对造成该灾害没有影响

来源:2010届高三总复习习题,自然灾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