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给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带来史无前例的灾害,预计造成15万人死亡.回答题.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烈度一定也大,所以破坏性大 |
B.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 |
C.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造成的破坏大 |
D.夜里发生地震,所以破坏大 |
本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 ( )
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
B.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
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 |
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
下列关于海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啸是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 |
B.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沟侧崩塌等引起海底剧烈的地壳变动,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的海洋巨浪 |
C.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引起海啸的原动力 |
D.地震与海啸同时影响某一地点,很难准确预报 |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造成近两百余人遇难、千余人受伤。据此回答题。
一般5级以上地震具有破坏性,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人们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逃生,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难方法错误的是
A.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
B.室内应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
C.学生应该马上从教室里跑到操场等空旷地区 |
D.行驶中的车辆,勿紧急煞车,应减低车速,靠边停放。 |
与地震相关联的地质灾害有
A.火山和沙尘暴 | B.干旱和洪涝 | C.瘟疫和海啸 | D.滑坡和泥石流 |
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读图回答题。
下列各时段中,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
A.1880~1900年 | B.1900~1940年 | C.1940~1980年 | D.1980~2000年 |
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
B.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增加 |
C.毁林,以及矿物能源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量增多 |
D.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 |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题。
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 B.不断南移 |
C.不断东移 | D.不断西移 |
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
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
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
有关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大冰期 |
B.间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
C.在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一直比较温暖 |
D.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
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 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
③狂风 ④大雨或暴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题。
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
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
2008年9月上旬,飓风“古斯塔夫 ”、“汉娜 ”、“艾克’”和“约瑟芬”排着队穿越大西洋,向加勒比地区和美国东南沿海袭来,使途径地区遭受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结合图,回答题。
以下能反映飓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
对飓风进行监测预报的主要手段是( )
A.GPS | B.GIS | C.RS | D.雷达 |
减轻飓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预报②限制工业生产规模 ③保护和恢复原有湿地
④加固海岸堤防 ⑤修建水库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题。
该地受这次倒春寒的时间是图中的( )
A.2月15日-2月18日 |
B.2月25日-2月28日 |
C.3月6日-3月9日 |
D.3月10日-3月15日 |
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采取哪些措施( )
① 塑料薄膜覆盖 ② 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 熏烟,增大湿度 ④ 滴灌、施肥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08年,加拿大北极地区现存的5座冰架之一的“马克姆冰架”8月初与埃尔斯米尔岛分离,漂浮在北冰洋上。另外,还有2块总面积为122平方千米的冰体脱离了塞尔森冰架。冰架是指与陆地相连的巨大浮动冰层。研究人员认为,大量断裂事件表明,北极地区气候正发生迅速变化,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据此完成题。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 B.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C.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 D.地面的红外线辐射 |
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将使北极地区( )
A.极地高压势力增强 | B.极地东风势力减弱 |
C.极地生物活动范围南扩 | D.极地冰川全部融化 |
下图为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读图回答题
结合图5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 | B.埃及 | C.南非 | D.俄罗斯 |
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小岛国家影响大 |
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
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
亚洲 |
欧洲 |
非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主要 灾害 种类 |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台风 龙卷风 |
酸雨 雪灾 |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蝗灾 |
干旱 洪水 飓风 龙卷风 水土流失 酸雨 |
干旱 洪水 水土流失 |
干旱 土壤盐碱化 生物灾害 |
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
A.台风、洪水、沙漠化 | 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 |
C.干旱、洪水、蝗灾 |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
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 |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