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下图所示地区可能发生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题。

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题。

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滑坡、泥石流在我国山区分布较广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区植被茂密,根系使土壤变得疏松 B.山区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C.山区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 D.动物的活动使地表遭到破坏

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里氏7.2级地震,读图,完成题。

图中城市A位于震中的方向是(     )

A.东偏北 B.东偏南 C.正东 D.西偏北

若其他条件相同,以下各地烈度的关系是()

A.A>B>C>D B.B>C>D>A C.B>D=C>A D.A>C=D>B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表,回答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              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③灾害数量增加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 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C.人口数量减少 D.灾害强度减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区域中同一种灾害可能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的。回答题。
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           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 B.旱灾 C.冻害 D.洪涝灾害

上述灾害在两地区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A.海拔高,距海近 B.纬度较低,海拔高
C.地势低,纬度较高 D.纬度较高,海拔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0月以来,我国东部季风区雨雪量明显超过常年,这个冬天有“千年极寒”之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暖锋 B.反气旋 C.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现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气中的C02浓度增加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造成了大气环流紊乱、冰川和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三个间接途径,对生物圈及农业生产产生各种影响。” 据此,回答题。
大气中的C02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A.大量使用煤和石油 B.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C.森林大量被砍伐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文中提到的“大气环流紊乱”,造成的后果是

A.季风范围扩大 B.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C.耕地面积扩大 D.全球森林面积增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回答题。

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

A.甘 B.鄂 C.冀 D.吉

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B.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 D.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以下题。

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联合国《201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题。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雪线下降 B.能耗减少 C.冻土融化 D.物种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煤炭燃烧   ②围湖造田   ③砍伐森林   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植树造林 ②推行火力发电 ③倡导低碳消费 ④发展循环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B.高纬度地区粮食作物减产
C.低纬度地区制冷能耗降低 D.原有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遭受重大损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中甲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现状图”,乙是“该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预测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合两图信息,该地区所处大陆可能是南美大陆
B.甲图中自然带可以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C.从甲图向乙图变化时,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
D.从甲图向乙图变化时,我国西北地区将更加干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20多个国家发布海啸警报。据此并参照图,完成题。

此次地震成因是

A.板块张裂引起 B.位于板块交界附近
C.火山活动引发 D.位于板块内部地区

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国北方沿海盛行

A.西北风、北风 B.东北风、南风 C.西南风、北风 D.东北风、东风

特大地震发生后,发布海啸警报的国家均临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观测机构修订了本次地震震级,主要是由于震级大小

A.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 B.与地震烈度成正比
C.取决于测量位置 D.与地震的测定技术有关

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下列叙述,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特点的是

A.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震引发海啸 D.地震持续时间短

日本东部沿海著名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千岛寒流 D.加利福尼亚寒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题。

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