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过程①的主要作用是
A.削弱了太阳辐射 |
B.增强了地面辐射 |
C.降低了大气湿度 |
D.增多了大气成分 |
出现雾霾的夜晚,一般
A.①增强 | B.②减少 |
C.③减弱 | D.④增强 |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 “地球变暗”效应,该效应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下降了10%~20%。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25℃ | B.12℃ | C.10℃ | D.8℃ |
右图中能说明上题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反射作用 |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强 |
C.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大气的散射作用 |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
B.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
C.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D.a、b、c所代表的主要辐射波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
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 |
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
读我国菜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时,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此完成各题。
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危害 |
B.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止作物冻害 |
C.有利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肥力 |
D.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防止春旱 |
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A.青海 | B.河南 |
C.黑龙江 | D.湖北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 B.增强② |
C.减弱③ | D.增强④ |
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主要来源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情况中夜晚气温最低的是
A.昼夜皆晴 | B.昼夜皆阴 |
C.昼晴夜阴 | D.昼阴夜晴 |
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2001年和2011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据图判断
A.甲图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人口最密 | B.乙图中城郊之间最大温差为4℃ |
C.两图相比,二环内温度变幅最大 | D.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增强 |
图中温度场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昼夜温差加大,“雨岛效应”增强 | B.改造城区下垫面,调节热量收支状况 |
C.雾霾天气加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 | D.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32℃,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 )
A.-100.8℃ | B.-68.8℃ |
C.-132.8℃ | D.-42.8℃ |
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高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下图为某人绘制的北京2013年10月空气质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大风天后数日内常为空气质量优良天,与北京10月大风天相关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污染天
A.大气湿度较低 | B.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 |
C.气温日较差大 | D.主要为二氧化碳污染 |